記者周吉虹
我國上市公司的造假現象可謂層出不窮,甚至可以用“造假成風”來形容。前不久,財政部對外公布會計信息質量抽查公告,宣布對嚴重違反有關會計法規的13家會計師事務所及21位相關注冊會計師進行嚴肅處理。聯系到我國證券市場發生過的近百起重大財務造假違規事件,不能不讓人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被稱為“經濟警察”的會計師為何敢于執法犯法?
財務造假現象為何屢禁不止?
利益誘惑鋌而走險
在證券市場,造假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銀廣夏。銀廣夏1999年和2000年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文件和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巨額利潤7.45億元,創造了“中國第一藍籌股”的神話,其停盤時流通市值比1998年末增加了至少70億元。
正是由于造假收益遠大于造假成本,財務造假帶來的收益呈幾何級數放大,證券市場才上演了一出又一出造假丑聞。剛上市不久的麥科特公司,通過偽造進口設備融資租賃合同,虛構固定資產9074萬港元;采用偽造材料和產品的購銷合同、虛開進口發票、偽造海關印章等手段,虛構收入30118萬港元,虛構成本20798萬港元,虛構利潤9320萬港元。為了達到上市規模,他們還將虛構利潤9000多萬港元轉為實收資本,以及倒制會計憑證、會計報表、隱匿或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
制度缺陷有機可乘
記者曾就財務造假問題采訪過一位會計師,當談到會計為什么要造假時,他很無奈地說,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哪個會計會心甘情愿作假賬,但現在沒有哪一個企業不要求會計做假賬。許多會計人員都有類似的體會,企業因內部經濟利益的驅動,在向銀行貸款時,要夸大資產和凈資產的數字,掩飾不良資產;向稅務部門申報納稅時,要隱瞞縮小利潤額;在向主管部門上報經營業績時,卻要向實際數字里“注水”。
事實上,財務造假在中國引發和產生的信用危機,這并不是哪一個人所造成的。有人曾尖銳地指出:中國上市公司虛假信息問題是腐敗及各經濟集團利益相互交織作用的結果,注冊會計師只不過是各種利益集團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法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我國注冊會計師的聘任制度就存在著嚴重缺陷,嚴重危及社會審計的獨立性。盡管上市公司聘任會計師事務所必須經過股東大會批準,但聘任會計師事務所的真正權力實際上掌握在管理層手中。這種被扭曲的聘任制度,往往助長了會計師“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心態。
建立良好的執業環境
業內人士指出,沒有好的執業環境和市場機制,再優秀、再有良知的注冊會計師恐怕也難獨善其身。因此,要提高執業質量,一定要改善執業環境。
我們知道,由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進行獨立審計,既可以對管理層的會計信息編報權力進行約束,也可督促管理層充分披露會計信息,緩解管理層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失衡問題。為了維系注冊會計師其獨立性這個關鍵問題,業內人士建議:應暫時終止由上市公司自行聘任注冊會計師的做法,改由監管部門或證券交易所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進行審計,所需資金可以通過設立特種基金的方式予以解決;同時實行上市公司審計輪換制,每隔三年強制性更換會計師事務所,以免注冊會計師與上市公司過于親密而喪失獨立性;其次,應建立注冊會計師民事賠償機制,注冊會計師因串通舞弊或重大過失而不能發現上市公司重大會計造假,致使投資者和債權人蒙受損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