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財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令人奇怪的現象:
1、保底收益,差別較大。保底收益為多數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財所重用,但保底的做法差別較大。例如,一家公司的保底收益只有2·25%,而另一家公司則高達12%。甚至有同一家上市公司,在委托不同的受托人時,保底的收益率也不同。
2、實際收益,千差萬別。從已獲得的實際收益來看,各公司的差別也相當大,收益與風險明顯不對稱。如銅峰電子委托(國債)理財的收益率超過了10%,但北方股份的委托理財卻出現了虧損,僅靠券商兌現“保底”才勉強獲得了一定的收益。
3、受托方參差不齊。受托方除了證券商等較正規的專門公司以外,還有投資公司、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甚至連拍賣公司也參與其中,受托方的資產質量良莠不齊,魚目混珠。
4、先斬后奏,斬而不奏。許多上市公司披露的委托理財協議都是補充公告,甚至還有“由于工作疏忽”被投資者“追問”時才“記起”應作出交待的。有的上市公司的巨額委托理財,雖然已超出了法定的授權額度,但既未召開股東大會審議,也未刊登臨時公告,而是僅僅由董事會作出決議,甚至以“傳閱”的方式作出,草率了事。
5、委(受)托金額巨大。在進行委托理財的上市公司中,委托金額在1億元以上的不在少數,如瀘天化、聯通國脈等,特別是如四川長虹,委托金額高達11·5億元。而受托方的總受托金額也是巨大的,如知名券商國泰君安、南方證券的受托金額都在10億元以上。
6、“圍城”現象明顯。在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財熱潮中,出現了明顯的“圍城”現象:許多較早就已進行委托理財的上市公司,在去年底以前就“洗手不干”了,有的在今年6月30日前就終止了協議。但新“擠”進去的卻為數不小,因為相當部分的委托理財協議是今年初甚至下半年以后才簽訂的。
7、委托理財“迫不及待”。在進行委托理財的上市公司中,去年下半年才募資上市的公司占有不小的比例,如國棟建設、福建高速等。甚至有剛剛增發完新股或配股未上市就進行委托理財的,如中農資源,在上市前三天便將1·5億元委托給主承銷商國泰君安。至于有大量“閑錢”委托理財仍打算再融資(增發新股、配股、發轉債等)的上市公司也大有人在,不排除其中存在委托理財“先使未來錢”的情況。
8、H股公司也湊熱鬧。據中報等公開信息披露,今年共有滬杭甬、中海油、廣船國際等8家H股公司進行金融投資或委托理財,委托金額在2000多萬元至幾十億不等,公司有關方面稱是想用閑置資金去獲取更多收益。王白石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