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股市場已整整一年沒有新股發行了。B股指數也已較巔峰時回落了40%左右,而從行情啟動至今,時間不過短短8個月。在歷經了短暫的燥熱之后,B股市場又不見了勃勃生氣。那么,與對境內居民開放之前的市場相比,B股市場到底變了嗎?
市場參與主體巨變
有人說,B股市場變了。一個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市場參與主體的改變。根據上海證交所的統計資料,截至7月底,所有境外券商滬市B股今年前7個月的累計交易額總計約為62.3億元。而同期,列在首位的申銀萬國則達到了631.32億元。即使將境外券商作為一個單一個體來看,其排名也僅能列在第16、17位。以目前的勢頭判斷,至今年年底,即便考慮到海外代理所占的份額,一家境內券商的交易量為所有外資券商交易量的10倍完全有可能實現。
目前擁有上海證券交易所B股特別交易席位的境外券商約有30余家,但其中有10多家幾乎沒有什么成交或成交量相當小。境外券商市場份額不斷下降的格局,形成已有數月。尤其是,隨著今年2月19日B股對境內居民的開放,B股交易境內化的特征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
這種變化的最終結果是,市場日常投資者出現了輪替,而非期待中的融合。外資機構投資者由于行情推進非其投資理念所接受而暫時選擇了遠離,而境內投資者由于憧憬著合并后的新一輪上漲而執著地等待著。
兩種“單邊市”
也有人說,B股市場當然變了,不僅指數的點位變了,同時主流的投資理念也變了。的確,從指數而言,目前的水平是對內開放前的歷史峰位區,這是客觀事實。然而,與此同時,B股市場的A股化也是達到了創立以來登峰造極的境界。緣于此,A股市場上的泡沫也出現在了B股市場上。由于A股是主流市場,因此在投資者群體無限接近后,投資理念的A股化也是短期的一個必然結果。這并不簡單意味著主流的一定是正確的。
正是上述兩大變化,直接導致了B股指數的大起大落,從而在根本上未能擺脫一直來的單邊市走勢。如果說對境內開放前的B股行情尚算是一種恢復性上漲,有著一定合理性的話,促使開放后幾個月井噴行情發生一個相當重要因素在于,市場比較多地強調了資金成本和資金推動,而忽略了價值發現的因素。
單邊擴容所引發的短期供求失衡,令股價很快完成了價值回歸,并迅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于是,在其他一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市場又上演了似曾相識的另一種單邊行情。雖然美元利率一降再降,但場外的資金似乎有著超乎尋常的耐心,上半年曾經一度落伍的價值投資重新占據了上風。
流通性無本質改變
在行情演繹特征不變的同時,即便是人們一直稱道的流通性改善,也隨著投資瘋狂的迅速消退而只表現出相對的改善,而無本質的提高。應該看到,流通性的相對改善,是建立在短線投機增多,而非參與主體有效改善的基礎上。說流通性無明顯改善,交投量的明顯減少是一個指標,而機構投資者參與是一個完整的市場良好流通性保障的另一指標。此外,不能忽視的一個技術性因素在于,開放后習慣于做“短線”的投資者將會受到T+0改T+1的約束,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頻繁交易的發生。
最后一個流通性未能有本質改變的關鍵,就在于B股市場的規模并沒有太大的改變。B股市場目前市值擴大的背后是投資者整體投資成本的大幅抬高。
兩大頑疾依舊
最重要的是,雖然指數走高了,股價提升了,但原先困擾B股市場的兩大頑疾:上市公司基本面和迷你型市場的單邊市特征依舊。B股這一典型的過山車行情正是由于深層次問題的絲毫未變。盡管有分析指出,今年B股上市公司中期業績約三分之二同比均有改善,但相比較指數的漲幅來看,實在只能說是微不足道的。同時,作為另一有效降低整體市場風險的措施,新鮮血液的注入也至今遲遲未能實現。因此,對于已經透支了的股價,在人們的購買狂熱沒有因特別消息而迸發出來前,反彈性的行情雖然隨時可能出現,但要再現當初那激動人心的輝煌已相當困難了。
綜上所述,今年來的B股市場的確有了改變,特別是在對境內居民開放之后,但這多是表層意義上的變化,在本質上并沒有出現大的變化。
無論是變了,還是沒有變,一直是中國證券市場試驗田的B股市場在境內外投資者同場交易又嘗試著走出了一小步。對于這一步的評價也許不必急于定論,但A、B股的趨同是一個方向,而境內外市場的趨同也是一個趨勢。(記者 王炯)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