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洪亮
上市公司年初與證券公司簽署期限一年的委托理財“盤點”已臨近,委托理財的“收成”如何成了券商一塊“心病”。據業內人士分析,隨著眼下證券市場的不景氣,隨著委托理財“年關”將至,一些券商有可能跳水“身亡”、“血本無歸”,這將使委托理財遭遇“滅頂之災”。
委托理財如“燙手山芋”
據報道,在今年公布中報的1153家上市公司中,有165家進行了委托理財,占所有上市公司的14.31%,其后又有陜解放A、蘭花科創等7家上市公司公告了委托理財事項。截至9月中旬,涉及委托理財的上市公司達到172家,金額累計216.65億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委托理財1.25億元。其中,委托理財金額超過1億元的上市公司有69家,超過3億元的有19家。
曾經紅紅火火的委托理財今年遭到前所未有的“寒流”。一家注冊資金達30億的券商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資產管理的盤子已有150億,如果證券市場出現兩個跌停板,或者橫盤一年再陰跌10%,足可以將整個公司跌垮。由此可以看出,券商們管理的龐大資金現在一時難以離場,再加上證券市場缺乏避險機制,一些券商現在過的日子已經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記者在采訪中曾聽到不少券商老總們發出 “老天不給飯吃”的哀嘆。曾被券商們苦心培育并引以自豪的委托理財業務,如今已成了燙手的“山芋”,隨時都可能讓券商“很受傷”。
保底收益成“空頭支票”
券商委托理財業務迅速膨脹,主要得益于較高的保底收益。據一些券商透露,協議無論怎樣簽訂,保底收益是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據記者了解,委托理財的保底回報率一般稍高于一年期貸款利率的5.85%,高于保底線之上的收益,券商與委托方一般按四六分成,有不少券商承諾的年回報率高達8%-12%左右。券商們何以敢如此夸下海口承諾如此高的“保底收益”呢?
據一位學者介紹,券商接受委托理財后,極有可能拿著這筆資金購買與其合作上市公司的股票,制造傳言,哄抬股價。因為上市公司收益的“寶”押在券商身上,如果券商自己不能獲取厚利,那么承諾給上市公司的收益可能就會落空。同時,券商承諾的較高保底收益率還極易引發各種違規行為。券商為了實現雙贏,不可避免地哄抬股價、做莊和勾結操縱股市。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指出,一些券商為了拉生意不計成本,這無疑加劇了資金面的風險。由于不少理財機構并不珍惜自己的信譽,他們只是能撈就撈一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種行為將令雙方得不到任何硬性約束,不僅為自己點了“死穴”,同時又為自已鋪設了一條“不歸路”。再加上委托理財“保底收益率”的承諾在法律上也并不受保護,因而,委托理財的“保底收益率”只能算作是一張“空頭支票”。
危機之劍懸頭頂
有資料統計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已披露的上市公司委托理財有41家,涉及資金65億多元。按照當前的上證綜指跌幅計算,它們的損失可能在3億元以上,平均每家公司損失800多萬元。另外,委托理財的券商一旦虧損,還不了受托資金,好點的有可能用自有資金填補,或去銀行貸款,差點的就會互相拆借,甚至連環抵押,這樣一來,極易發生券商的償還危機。在今年下半年股市大跌的形勢下,券商管理的資金大幅度縮水,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券商自有資金的規模。在如此行情下,目前券商面臨的卻是大批到期兌付的委托合同。如果現在市場持續低迷的行情沒有根本性轉變的話,券商在面臨年底兌付曾承諾的高回報就成了一句空話,其破產的危機隨時就會降臨頭上。
更令人們擔憂的是,券商與委托方之間脆弱的關系因信用危機產生連鎖反應,資金鏈的崩潰有可能會迅速蔓延。實際上,有些公司已經發現了這一問題,開始收縮資金鏈的規模和中止委托理財合同。近日,華夏證券與山東臨工協商,提前終止了雙方于去年底簽定的為期一年的《委托理財協議》。雖然這筆3000萬元委托資金只拿到了6.65%的收益,離當初口頭承諾的收益率尚有一定差距,但畢竟保住了一些收益。在此之前,還有中農資源等幾家公司也作出了同樣的選擇。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