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于海濤
幽靈游蕩證券市場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因被大股東吞食資產導致經營惡化,公司瀕臨破產邊緣的事件頻頻出現。
據對今年4月底滬深1102家A股上市公司的統計,第一大股東持股份額占公司總股本50%的有890家,約占全部公司總數的79%。今年2月以來,已先后有4家個人股份占很大比例的家族型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出現。以今年6月13日收盤價計算,康美藥業家族持股66.38%,家族占有市值20多億元;用友軟件私人大股東持股55.20%,占有市值40多億元;太太藥業則分別為74.18%和82億元;廣東榕泰為67.19%和37億元。
他們在為我國資本市場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時,也創造了格外引人注目的資本神話,即他們在由私人獨資或家族向公眾公司轉化中,原始資產存量經過評估、溢價發行和掛牌交易的三級放大,利用上市資源稀缺、資本市場供不應求和股本規模小的先機和便利,順利實現了高市盈率、高溢價發行高開,成為利用上市政策實現“一夜暴富”的典型。 “一股獨大”掏空公司
“一股獨大”造成治理結構形同虛設。股權高度集中,使得第一大股東利用控股地位幾乎完全支配了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從而導致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平衡,為公司的正常經營活動以及財產安全留下了嚴重隱患。
“一股獨大”是“三不分開”的病根。在上述大股東處于支配地位的情況下,指望通過形式上的“三分開”和資產置換來保障上市公司的獨立權益,只不過是一廂情愿而已。
“一股獨大”使關聯交易變了味。近年來,上市公司與關聯股東主要是控股股東之間的關聯交易盛行不衰。據統計,2000年發生各類關聯交易行為的有949家,占樣本總數的93.22%。關聯交易的形式各異,花樣不斷翻新,但總體上關聯交易的利益天平總是傾向于關聯股東尤其是控股股東,即使有時候似乎表現為對上市公司有利,那也是為了通過與大股東之間進行的關聯交易掩蓋經營上的問題。
“一股獨大”導致資產重組迷失方向。在某些“一股獨大”的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存在著非等價交易、自我交易、內部交易等問題,使小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受到損害。上市公司重組大多數是圍繞資產質量差、財務困難的企業來進行的,特別是ST板塊的公司重組活動更是頻繁,有些重組雖然暫時使股東權益有所改善,但由于重組的不規范,新入主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可能會以此從股市欺騙性地獲取更多資金并轉移資金,使上市公司股東權益受到更大的損害。 立足國情有效治理
湘財證券的宮玉松認為,股權分散與集中這樣的形式不是問題的根本原因。一股獨大在家族企業里更為嚴重,而在歐洲好多國家,他們的股份公司并不發達,而且大多以家庭企業為主,而他們的公司卻往往業績良好。而在美國,股權相對分散,幾乎全是流通股的企業里也不乏業績優秀者。重要的是股權結構要與國情相適應,與本國的市場環境相適應。這一觀點與著名股份制專家劉紀鵬的觀點不謀而合。
劉紀鵬認為,真實的股權結構直接決定著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和管理規范,它對投資人的判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要在我國新的上市規則中引入終極所有人的概念。這是目前西方資本市場上為應對資本經濟中出現的利用多重控股公司,實現資本運作的投機作法的有效監管措施。這將有利于投資人的投資,并能“撩開面紗”看到其本質。
就未來政策來說,股本全額流通是家族企業和私人獨資企業“一股獨大”上市公司最終完成資本神話套現的關鍵一步。在今天我國上市掛牌企業的指標資源稀缺、供求關系不平衡、中小投資人還不成熟,亟待保護之時,我們應對申請上市的私人獨資和家族企業的股權結構適當加以限制,即以終極所有人為判斷標準,在選擇申請上市公司時,盡量把那些私人控股或家族控股的比例限制在20%以下為宜。
面對國有股一股獨占、一股獨大的企業,宮玉松認為,國有股減持是必經之路。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與企業規模的擴大,它們的股權都逐步被稀釋,再加上股份全額流通,因此很難找到大股東持股比例高達50%甚至70%的企業,這一結果是經過西方反復的市場演變進程才得到的。而這一漫長的演變過程又使西方的家族企業完成了向現代企業制度的過渡。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