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俐
最近一段時期,上市公司委托理財形成一股不小熱潮,多達210多億的資金進入證券市場,給上市公司和證券市場所帶來的隱患已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如何將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納入規范的軌道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對此,業內人士認為規范委托理財應從三方面入手:對上市公司入市資金規模進行限制;加快解決上市公司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問題;增加
券商與機構受托理財的透明度。
上市公司資金過多地進入證券市場對上市公司和證券市場弊大于利,因此對上市公司委托理財及投資股票的資金規模進行限制就顯得很有必要。不過,有上市公司老總認為資本本來具有一定的趨利性,完全限制上市公司資金進入證券市場并不妥當,可以對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給予必要的引導與規范,如上市公司入市資金限制在其凈資產一定比例內。如此做法對證券市場或是上市公司自身的經營與資金安全都會有一定的好處。
券商也認為上市公司委托理財應限制一定比例,因為委托理財實質上等同于對外投資,上市公司對外投資規模已被限制在其凈資產50%以下。而委托理財只是對外投資的一種方式,其比例應該更低。行情好時這樣的限制不至于影響公司的主營業務與其它的對外投資事項,而一旦行情不好也不至于對上市公司造成太大損失,并影響公司整體業績。
有資產管理人士透露,上市公司大股東參與委托理財的隊伍也不小。近期南方一上市公司披露公司第一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違規進行委托理財與炒股事項,也向我們揭開上市公司資金入市的另一個途徑。據了解,目前有為數不少的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借用或是項目合作等方式,將上市公司的資金帶入證券市場,通過委托理財等形式,或是炒作自家股票或是與其它上市公司進行合作炒作其它股票。有不少上市公司甚至還認為這是一種資金入市的“安全模式”。有券商知情人士表示,類似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委托理財資金規模并不亞于上市公司委托理財規模。對上市公司委托理財問題的監管與規范,其目的是要使上市公司資金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減少其入市制造泡沫的機率,因此在此問題上也應加大對上市公司大股東委托理財事項的監管力度,并與及時清理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事項進行有機結合。
現行券商或機構受托理財存在不少的問題,其受托與保底行為本身也不受法律保護。另外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資金往往在券商或機構進行體外循環,雖然資金最終流入了股市,但是否有用于購入所委托上市公司股票,是否又再拆借給其它需要資金的“莊家”或機構進行操作,人們很難了解詳情。因而有必要加大對券商與機構委托理財業務的監管力度,增加其業務的透明度。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