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晴
9月11日突發于美國的恐怖襲擊事件,使華爾街股市投資者信心倍受打擊。不過,這種打擊雖然猛烈,但來自外部,不可能從根本上摧毀投資者的信心。而中國股市則不同,有一種東西比恐怖襲擊更為可怕,這便是信用缺失行為有如瘟疫傳播。它看似溫和,但發自內部,正在從根基上動搖投資者的信心。
一是上市公司染上了失信瘟疫。上市公司不講信用在中國證券市場司空見慣。據上海財經大學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由上市公司會計師做假帳所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幾乎是絕對的,幾乎所有被調查者都認為上市公司存在會計信息失真問題。18.75%的調查對象認為,多數公司的多數項目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68.35%的調查對象認為多數公司的個別項目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兩項合計,總計有88%的調查對象認為多數上市公司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
上市公司喪失信用形式多樣。主要有:虛增利潤,有目的地編造上市公司前三年的報表,涂改緩交稅款的批準書,隱瞞重大事項,漏記利潤支出和漏記債務,提前確認收入,偽造銀行對賬單等等,不一而足。有的公司做假帳且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高度的專業化,嚴密的邏輯性,具有近乎完美的關聯配合和對相關會計法規特別到位的理解與掌握。
上市公司喪失信用的案例可以信手拈來。如:一個時期以來遭受口誅筆伐的銀廣夏(0557)通過各種造假手段,虛構巨額利潤7.45億元。PT東海(0613)在1993年到1997年的5年時間里,虛增利潤達到2.28億元。藍田股份(600709)1995年申報發行A股時,虛增公司無形資產1100萬元;偽造公司及下屬企業三個銀行賬戶1995年12月份銀行對賬單,虛增銀行存款2770萬元;在股票發行申報材料中,將公司股票公開發行前的總股本由8370萬股改為6696萬股,對公司國家股、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數額作了相應縮減,等等。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舉不勝舉。有一份叫做《中國股市投資價值》的報告甚至指出,如果真把上市公司造假的案件徹底查一遍,茫茫股市將找不到幾張真實面孔。
二是注冊會計師染上了失信瘟疫。注冊會計師的首要職責是對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各種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專業鑒證。注冊會計師的鑒證意見,是投資者進行投資者決策的重要依據。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竟有一些注冊會計師,丟棄起碼的職業道德,甚至不惜以身試法,幫助上市公司做假賬。這成為中國證券市場染上失信瘟疫的又一群體。
曾有報道稱,國家審計署在對45家有證券業資格的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審計中,發現了大量問題。在一些事務所審計的上市公司財務會計報告中,存在改變募股資金用途、股本金不實、隱瞞3年以上應收賬款、少記負債、不按規定計提應承擔的銀行貸款利息、虛增利潤、隱瞞收入少記利潤、隱瞞投資計入往來、隱瞞投資收益等嚴重問題,可謂五花八門。而相關注冊會計師卻為其出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雖然受審計條件、審計技術及被審計單位所提供材料的限制,注冊會計師不能保證發現審計對象的所有問題,但是,45家事務所的審計業務出現這么多的問題,用工作失誤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三是有的地方政府也染上了失信瘟疫。長期來,某些領導不僅不要求會計業務人員遠離做假,反而為了爭上市,爭“政績”,慫恿做假。相當多虛假會計信息的背后都有著當地政府的身影。有中介機構反映,在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授意下,他們被指定必須給經地方政府推薦、獲得上市指標的某家公司提供合格的審計報告,而那家公司事實上并不具備上市資格,他們的唯一辦法是造假。在上市過程中,會計師事務所在當地領導的授意下,將事務所的公章帶在公文包里到北京去搞“公關”,審批部門說哪個材料不合格,他們就根據該部門的標準在賓館里出具一份“合格”的報告。
鄭百文上市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這家其實根本不具備上市資格的公司,經過企業的包裝和中介機構的“審計”,居然變成了一家10年間銷售收入增長45倍、利潤增長36倍、上市當年實現銷售收入41億元的名牌企業。在這過程中,投資者依稀看到了地方政府時隱時現的身影。
作為發展中的中國證券市場,染上失信瘟疫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監管部門和執法部門睜只眼,閉只眼,有意無意地為失信者創造寬松的環境,使失信者有恃無恐。目前執法部門說得嚴厲,做得寬松。如對造假王牌ST黎明的處罰,前不久財政部僅對其總經理、總會計師予以免職。作為監管部門之一的行業自律組織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今年上半年在行業檢查中,雖說對100多家事務所、400多名注冊會計師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處理,但力度最大的處罰措施不過是對執行人員實行“市場禁入”,即終生不得從事注冊會計師行業。而對事務所的處罰一般都是行政處罰。目前為止,中注協對執業人員實行“市場禁入”的,大約只有10人,而中國注冊會計師多達12萬余人,相比之下,這個數字實在太少。
中國證券市場存在比恐怖襲擊更可怕的失信瘟疫,已經到了必須根除的時候。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