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興祥
“我們還敢相信誰?”——面對今年以來證券市場的諸多“黑洞”事件,廣大投資者在痛心之余,不禁發出了質問。
更可怕的是,這些觸目驚心的“黑洞”事件正吞噬著投資者的信心,中國股市因此而
面臨著嚴峻的誠信考驗。
其實,整頓證券市場秩序,早已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今年5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決定》,其中就包括查處證券違法違規活動,打擊和制止金融期詐、操縱證券市場和內幕交易。
回顧證券市場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銀廣夏只不過是繼深圳原野、瓊民源、紅光、鄭百文、猴王及黎明股份等造假案之后又一個被曝光的案件。可以說,上市公司弄虛作假的事例比比皆是,從騙取上市資格到利潤包裝,從隨意改變募資投向到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從發布虛假公告到虛假重組。到了今年,上市公司惡劣表現又有新苗頭:一些公司剛上市或剛融完資就出現業績大幅下滑、募股資金大量用來委托理財;昔日績優股“大變臉”;績優藍籌股也在造假。這些大大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
更嚴重的是,銀廣夏事件等也引發了市場對中介機構的信任危機。本來,注冊會計師素有“經濟警察”之稱,然而,一些執業注冊會計師也喪失了職業操守,湖北立華等會計師事務所瘋狂造假,與上市公司在騙局中上演“雙簧戲”。同時,少數律師、資產評估師、承銷商等中介機構也在上市公司作假案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置職業道德與幾千萬投資者的信任于不顧,淪為上市公司弄虛作假的幫兇。一些有良知的資深人士痛心地指出,如此中介機構使虛假信息充斥市場,無疑是危及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大蛀蟲”。
在以誠信為基礎的證券市場上,上市公司弄虛作假為何愈演愈烈?其原因之一就是違規成本太低。我們以前對于違法違規者的處罰無非就是警告、終身禁入或建議撤職,最多也不過是一罰了之,根本不足以起到應有的懲戒作用。因此,市場各方呼吁,恢復誠信須用重典。
“公開、公平、公正、公信”的原則,是證券市場賴以存在的基礎。這在國外一些證券市場已有深刻教訓。捷克在1997年還有1716家上市公司,因為被大股東“抽血”過多,到1999年初時只剩下了301家,股市也因此一蹶不振。日本股市90年代初發生股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投機過分,特別是機構投資者的瘋狂投機導致股市失控。
其實,廣大投資者對證券市場的信任是建立在國家信用基礎之上的,因此,大量違規違法事件實際上是在透支國家信用。當更多的造假事件出現后,投資者感到失去信任的不僅是針對一家上市公司或中介機構,而是對證券市場產生懷疑,從而動搖整個社會的信用基礎,影響市場經濟秩序正常運行。若任其發展,后果將不堪設想。
令人欣慰的是,一此上市公司已開始努力提高信用度。擬發行可轉債的民生銀行、彩虹股份、龍電股份等紛紛主動聘請了國內權威信用評級機構進行信用評級。在目前資本市場對誠信問題的一片議論聲中,這種做法格外引人關注。
監管部門也明確提出了建立起資本市場誠信法則。日前,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公開表示,對證券市場上存在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一定要嚴厲打擊,并提出要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立起資本市場的誠信法則。這表明,建立市場誠信已是勢在必行。
當然,市場良好公信的建立,不是僅靠監管部門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投資者、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的共同努力,需要市場各方都負起自己應負的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國外證券市場通行的賠償機制也正逐步被引入國內。《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征求意見稿)首次明確鼓勵股東通過提出民事訴訟的方式獲得賠償。隨著股東集體訴訟制度與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出臺,股東賠償制度將成為維護市場誠信的最重要武器。銀廣夏事件的最新進展表明,法律已成為我們維護證券市場秩序的最強有力武器。只有當證券市場實現了“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時候,投資者的信心才能得到增強,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才會有保障。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