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宏
是到了該對銀廣夏等近年來的上市公司造假案進行理性分析的時候了!——一直以來,人們對上市公司造假現象的看法,多少帶了一些情緒色彩。的確,上市公司的造假行為實在可恨,中介機構在上市公司業績造假過程中的包庇縱容、推波助瀾、助紂為虐行為也的確不可饒恕。但是,情緒代替不了理性,某種意義上而言,情緒化反而會給問題的解決增添困
難。
上市公司的業績造假到了什么程度?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權威會計界人士透露:他不敢對部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報以信任。應該說,大多數市場人士對這種判斷是基本認同的。也就是說,上市公司的業績造假,具有相當的普遍性——這種帶有相當普遍性的造假現象,就非常值得我們市場有關各方高度反思和警覺了:是一種什么樣的原因,促使我國證券市場出現如此惡性的、帶有共性的造假行為和證券欺騙行為?或許,這才是我們面對陸續曝光、并完全有可能繼續曝光的上市公司造假案所應該采取的理性態度。有了這種態度,我們在面對現有的和可能出現的上市公司造假案時,才能以盡可能客觀的眼光來看待。
出現大量上市公司業績造假現象,有其必然性。這種必然性的根源在于我國上市公司人格主體的非市場化,它們雖然似乎已經處于了市場經濟的環境中,但是,計劃經濟的烙印卻依然深深地印在了目前市場參與主體各方的身上。上市公司的非市場化首先來源于其股權結構的特殊性,即國有股在上市公司股權中占有較大比例(市場形象地將其稱為“一股獨大”)。在此背景下,各級政府從股權的基礎上就具備了直接參與市場運作的理由,而他們同時又是市場“游戲規則”的制訂者。額度制便是一例。不可否認,額度制作為歷史性的產物,曾經為我國證券市場的高速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但是,由于該制度必然會對國有企業的上市給予特殊照顧,一批根本不具備上市條件的企業以“合法造假”的方式,以編制虛假財務報告的形式取得了上市的資格。而由于其他原因,已經上市的企業又無法以市場化的方式實現正常的、及時的退市。最后的結果是,不具備條件的公司能夠上市,已經很不具備繼續上市的已上市公司又不可能實現退市,而普遍存在于市場的再融資“圈錢”心理,使造假成為了上市公司的必然選擇。
上市公司的非市場化還體現在它們功能的不正確定位上。眾所周知,企業的首要功能是贏利,公司利潤最大化、股東利益最大化,應該是各類企業追求的主要目標。但是,我國上市公司卻背負了太多的社會性功能,有的還充當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工具。上市公司的非市場化,還體現在他們身上還承擔著許多諸如緩解就業壓力等社會性功能上,他們至今也還在執行著不少的政府性職能。
上市公司的非市場化,是我們在看待和解決其業績造假現象時必須考慮的因素。由此衍生出來的制度性因素,決定了上市公司造假的必然性;蛟S,這些都是我們市場化過程中所必須承擔的代價;而使上市公司真正成為市場化的企業,自然也就成為了消除其業績造假行為的基本條件。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