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在3月份發布的《關于上市公司新股發行審核工作的指導意見》中,雖然增加了不少約束再籌資的軟性條款,但由于硬性門檻指標凈資產收益率從3年平均的10%降低到6%,使很多上市公司都能達到配股要求并提出配股方案。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配股更容易。
據有關統計,近期繼哈藥集團等6家公司在配股中出現承銷商包銷大量余額之后,又有湖北宜化、全柴動力2家公司的流通股東對配股認購嚴重不足,從而令承銷商不得不耗費巨
資包銷大量余額,使98年下半年券商因配股而一不小心成為上市公司大股東的現象再次重演,配股風險由此可見一斑。
配股風險警報雖然頻響,但仍然不能阻擋一些上市公司再籌資的沖動。面對不容樂觀的行情、不斷下跌的股價,面對投資者越來越不情愿的心態,這些上市公司想方設法改變策略也要配股成功,其中修改配股價格便是絕招之一。新疆某上市公司將配股價修改為配股說明書刊登前20個交易日其A股股票平均收盤價的70%~85%,而更有謹慎的某湖南上市公司,將配股價擬定為配股說明書刊登前20個交易日A股股票平均收盤價或配股說明書刊登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的65%~85%,至于這樣定價的方式是否合理,能募集到多少資金,以及能不能完成投資項目,上市公司也就不管那么多了。配股價格修改的目的無非是想讓配股價與二級市場價之間形成一定的價差,使持有該股的股東不想配也得配,否則損失會更為慘重。但如此做法就肯定能行得通嗎?8月份有8家上市公司完成了配股,但在配股還未上市之前,已有5家上市公司的二級市場價低于了配股價,也就是說,流通股東若不配還好,如果配了的話,損失就更大。
按理說,上市公司配股應該是件好事,這表明上市公司還有更多的投資項目,還有更大的潛力,可為什么投資者“不領情”呢?
其一,籌資項目水分大。有許多上市公司為了能搭上車,不論其項目是否符合產業政策、是否符合其主業需求、是否屬于急需,先象模象樣地羅列出前景誘人的幾個拼裝項目做秀,一旦資金到手后,是否照單使用那就難說了。據統計,今年1月份以來,總共有104家上市公司打算或已經變更募資投向,其中有不少上市公司的變更時間距離其融資時間尚不足半年,還有不少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變更涉及金額越來越大,真不知道這些公司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是怎么做的?
其二,募集資金使用效率太差。很多上市公司在募資前為達到硬性指標不惜一切代價,可資金到位后,其實際經營狀況便現了原形,在行業不景氣、產品市場競爭激烈、成本上升等諸多因素或借口共同作用下,其千辛萬苦募集來的資金也同樣不幸成了新的不良資產。去年初到今年中期配股的上市公司約有180多家,現在都公布了中報,結果顯示,有8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凈利潤出現了下降,其中近24家公司凈利潤下滑幅度超過50%,35家凈利潤下滑幅度在10~30%之間,1家虧損。如此大面積的業績下滑怎么能讓投資者心甘情愿地掏錢呢?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