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璐)
上市公司質量是證券市場的基石,投資者買股票買的是對公司的信心。但上市公司頻繁變更募資所顯示出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不僅暴露了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也對證券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提出了挑戰。這一現象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為此本報今起推出“如何看待募資變更現象”系列報道。
上市公司變更募集資金總有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出現在公告中最常見的解釋不外乎“原項目趕不上市場的變化”。一個個經過層層技術鑒定、論證才被監管部門認可的項目難道就真的那么經不起市場考驗嗎?顯然未必。相關業內人士通過分析認為,募資行為的本末倒置,即重籌資輕項目應是上市公司頻頻變更募資的主要原因之一。
滬深股市融資容易,使得超額募集資金現象越來越多,去年發行上市的安泰科技、閩東電力就是很好的證明。正因為超額募資現象的產生,使得不少公司滋生了“不拿白不拿”想法,并導致公司的募資行為“不是為了做項目去籌資,而是為了籌資去做項目”。如此看來,這么多上市公司頻頻變更募資應在情理之中。
一些公司在融資以前,大都有著令投資者怦然心動的項目計劃和預期收益計劃,使得投資者心甘情愿地掏錢認購公司股票。可是一旦資金落袋為安,多數公司就忙不迭地更改募集資金投向。
業內人士指出,不少公司公開披露的募資項目絕大部分僅是紙上談兵,實際并不打算將資金投向這些項目,因此在募資到位后都被變更掉了。這些公司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上報的項目基本上都與主業相關,符合大的產業政策方向和有關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定,屬于可批項目,容易得手。搭這些“花架子”,其目的就是為了順利地通過審批等諸多關卡,早些籌得資金,真正的“實彈”項目多數是變更后的項目。募資項目既然只是用來作為審批之用,那么待融資方案獲批,數億元巨資到手后,這大把投資者的錢該怎么花、怎么投似乎就由公司說了算了。
由此看來,用“計劃趕不上市場變化快”來解釋當前市場上募資投向的頻頻“變臉”,大多是一個“真實的謊言”。因為上市公司注重的是項目的“可批性”,注重的是通過項目從市場籌到資金,而并沒有把精力真正放在公司的持續發展上,以及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上。如此變更資金投向,不僅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規范經營和業績的提升,也不利于樹立投資者信心和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