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美琴
中報顯示,上市公司經營情況平穩,但仍有逾五成公司收益下降
“丑婦”為何越來越多?
上市公司中報披露昨日落下帷幕。除銀廣夏外,滬深兩市1151家上市公司如期公布中報,其中1050家盈利,101家虧損。這份“成績單”有喜人的一面:上市公司經營情況平穩,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和業務利潤、凈利潤大幅增長。但還有令人擔憂的一面:1151家公司中期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1025元,同比下降4·3%,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4·07%,同比下降0·08個百分點。1151家上市公司中,50%以上的公司每股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下降。101家虧損公司中有38家是新面孔。
“丑婦”終于見了“公婆”。本來,今年中國經濟在世界上一枝獨秀,“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上市公司應該分享到更多成果。事實上,中報也顯示大批上市公司如“五糧液”、“中集集團”等都大放異彩。然而,為何也有越來越多上市公司收益下降,淪為令人惋惜的“丑婦”?
令人吃驚的怪現象
業內人士細讀上市公司的中報,發現幾大怪現象:
一是業績總體增長依靠個別公司。據統計,上市公司中報平均主營業務收入、業務利潤、凈利潤三項指標大幅增長主要得益于寶鋼股份與中國石化上市。數據顯示,中國石化與寶鋼股份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占上市公司該項收入總額的21%與1·9%。這兩家主營業務利潤也占上市公司該項利潤總額的20%與2·3%。在凈利潤上,中國石化占了上市公司總額的15·7%。
二是老牌績優股紛紛“變臉”。不少以前位居績優榜的公司紛紛加入“績憂”股的行列。曾經是績優股龍頭的四川長虹每股收益僅1分錢,另一家電巨頭“深康佳”大幅虧損。科技之星“清華紫光”、“風華高科”業績也大幅下滑。
三是次新股多“流星”。新上市的明星公司“富”不過一年現象突出。年初上市的中農資源業績同比下降95%,上市剛一年的興業聚酯、天龍集團中報虧損。據統計,去年6月以來上市的180只次新股,中期平均每股收益不到0·15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一成多,大部分公司業績下滑。
四是利潤不升費用升。不少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上升,但費用上升得更厲害,結果凈利潤不升反降。如中鎢高新本期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上升13·2%,但三項主要費用同比增長41·8%,結果凈利潤下降61·9%,類似的還有紅豆股份、重慶路橋、凱迪電力、北方國際等。
五是主業不興副業興。不少上市公司“不務正業”,將募集資金投資債券和股票,投資收益直線上升,但主業經營卻陷入了低谷,甚至大幅“減產”。據不完全統計,在實現投資收益翻番的238家公司當中,有90余家公司主營業務利潤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下滑比例最大的達184%。一些公司的凈利潤完全被投資收益所左右。如不考慮投資收益,雅戈爾等許多“績優”公司中期凈利潤將大打折扣,包括四川長虹在內的20余家公司則陷入虧損泥潭。
環境不佳,政策有變?
對于業績下降的原因和上述種種怪現象的解釋,不少上市公司在中報中有的閃爍其詞,更多的是歸因于行業經營環境不佳和國家政策有變化。
的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逐漸加快,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好壞不僅受其自身經營管理水平的影響,而且受制于其所處行業的國內外環境。今年由于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市場疲軟,使與出口相關度較高的上市公司經營受影響。而國內,買方市場越來越占主導,多數行業已經進入全面競爭階段,同行企業獲得的只是行業內平均回報,導致不少行業特別是傳統行業的收益率下降較快。中報顯示,彩電、有色金屬、化纖棉紡、化工等行業的上市公司均受國內外供求關系變化影響而大多數業績大幅下降。
不少公司的業績本來就帶有政策的“影子”:或是屬于壟斷性行業的,或是有政府重點扶持的,或是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等等。政策發生變化,這些公司的業績即受影響。最明顯的便是行業壟斷逐漸被打破。很多上市公司能夠保持較高的經營業績和凈資產收益率,很大的程度是依賴于擁有某個行業的壟斷權,或者在壟斷行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通訊類、電子信息類的上市公司和某些擁有金融業務參與權的企業。但是,隨著加入WTO進程的加快,國家加快開放市場,競爭格局開始形成,壟斷行業的利潤率便開始下降。
對公司業績影響較大的還要數會計制度中的“新四項計提”。從今年開始,財政部要求上市公司新增四項計提,即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委托貸款四個項目提取減值準備。這樣一來,許多公司管理費用就浮了上來,更有甚者因此由盈變虧。典型的要算天鴻寶業,由于將原來分攤到5年的在建工程開辦費等一次性計入成本,中期業績同比減少92%。近半數的上市公司計提了新四項,擠出約120億元水分。
缺乏競爭力是主因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外因往往不是主要的,在外部環境變化的表面誘因下,深層次的原因是不少上市公司內功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技術升級跟不上,產品雷同單一,導致競爭手段低下,陷入價格戰的惡性循環。不但彩管、彩電如此,我國許多行業包括醫藥、電子通信、新型材料等朝陽產業,都不具有獨立知識產權和技術優勢,都是建立在西方發達國家產業遞推的基礎上的,先天就缺乏國際競爭力。從目前家電企業、科技企業的中報情況可以發現,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如果企業沒有在技術升級中處于有利位置,很難在國內外競爭中取得超過行業平均利潤回報的。
對政策的依賴也是內功不足的明顯“癥狀”。政策的調節會使公司的經營環境發生變化,甚至會對業績造成直接影響,但是,上市公司不應就此把業績下降的原因歸咎于政策變化,或者把盈利的希望寄托于有利政策的出臺。因為,某項政策的出臺只是對某個方面進行調節,企業的各項經營指標必須經得起市場的全面考驗。
業內人士指出,今年“新計提”制度的實施,表面上導致上市公司的費用上升,但實際上卻更真實地反映其財務狀況、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更明顯地暴露了上市公司內部管理存在的問題。因此,上市公司應該從強化內控入手,從嚴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這也是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不少有識人士對上市公司主業不振,依靠投資收益撐門面的現象表示擔憂。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徐宏源認為,上市公司“偏愛”投資收益,與某些公司管理層在主業上無所作為有關,反映出管理層經營水平不高、公司治理結構也存在問題。
海通證券研究所的黃正紅指出,一個公司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其主營業務的競爭能力,只有這種能力才能構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其它收入來源如投資收益只是暫時的、不穩定的。如果上市公司過度沉迷于追逐投資收益,長期依賴副業支撐經營業績,不但會加大經營風險,而且還會導致原有產業優勢逐步喪失,對公司持續發展非常不利。
平安證券綜合研究所的高利進一步分析,凈資產收益率反映了上市公司用自有資本獲得利潤的能力,是衡量上市公司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中報顯示凈資產收益率整體水平下降,反映出多數上市公司無法提高募股資金的使用效率和贏利水平。因此,如何利用募股資金強化主業經營,給投資者帶來穩定的回報,是多數上市公司必須直面的問題。因為,這直接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證券市場未來的發展。
今年的上市公司中報,令投資者懨懨欲睡。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