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紅
在今年的中報中,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在一批同比業績大幅增長的公司中,有一些公司增長后的每股收益卻仍只有區區幾分錢。讓投資者不知是應為其業績大幅增長而喜,還是應為幾分錢的收益而憂。
我們還是選一家來看一看吧。
有一家剛上市不久的公司,市場人士自其上市伊始就對這只具有航天概念的股票寄予了厚望。但該公司公布的中報卻真是讓投資者哭笑不得。
據中報披露,該公司2001年上半年的每股收益僅為0.022元,這實在是讓人覺得和航天概念相距甚遠。但殊不知,其去年同期是0.005元/股,如此比起來,同比收益增長340%,可謂是巨幅增長,這倒是讓人想起了火箭的速度。
另外,還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主營業務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34.7%,而主營業務成本較上年同期卻增長了44.41%。二是財務費用大幅增長,較初期增長54.47%,短期借款在報告期內增加了7千萬之多。因而公司上市后,現金流狀況并未得到明顯改善,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為-0.39。
在中報中,該公司對上述問題做了如下的三個解釋。一是,因產品結構特性和產品生產周期的常年特征,公司經營效益主要反映在下半年;二是,公司報告期內產品訂貨增大,實現銷售情況良好,成本相應增加,由于實現銷售的產品中所占份額較大的專用車輛產品毛利率較低,故毛利率與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三是,財務費用增加是因增加銀行借款而相應增加了利息支出,而短期借款增加的原因是由于募股資金2001年5月末才到位,而項目已開展,急需資金;另外,報告期內產品訂貨增加需備料,導致資金短缺。
這解釋似乎合情合理,但是否真站得住腳又應另說了。
該公司無論技術含量還是生產銷售,一直處于國內這兩大行業的龍頭地位。但如此中報業績還是讓投資者多有擔憂,如果沒有了航天背景,這股價還能扛得住嗎?
現在,中報披露已近尾聲,隨著越來越多業績下滑公司的陸續登場,大家對上市公司今年中期業績的認識已從中報剛開始時的喜而轉為一種擔憂了。其實,這種擔憂不僅僅停留在業績下滑的公司,對績優公司,大家也開始用質疑的眼光來審視了。
在近期大盤接二連三的暴跌之時,上市公司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基石,到底能有多堅實,能夠給市場一個怎樣的底呢?投資者期待上市公司的答案。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