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袁啟華 于海濤
風靡一時 賺錢樂此不疲
上市公司委托理財早已成為時尚,眾多上市公司無不熱衷于此。
據統計,今年3月至7月初,共有2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近50份委托理財協議,涉及總金額超過了43億元。進入7月份,上市公司披露的委托理財更是大幅增長,初步統計顯示,共有15家上市公司進行了披露,涉及金額約為22億元。雖然部分上市公司的委托資金指定用于國債投資或一級市場投資,但大部分資金卻是用于二級市場投資。由于1999、2000年兩年股市行情火爆,大盤上漲幅度巨大,委托理財取得了一定的收益,許多上市公司都是靠委托理財的收益將報表做得好看,甚至爭取到了配股、增發的權利。據悉,四川長虹今年中報也是靠近11.5億元的資金用于委托理財才避免虧損。
上市公司熱衷委托理財,固然有投融資體制改革不到位、現有民間投資領域過于狹窄等原因,但實業投資比證券投資所需資金多、成本高、風險大、見效慢卻是不爭的事實。
風險凸現地雷連連引爆
如今,隨著行情越來越難做,委托理財的紅火日子也算走到頭了。北方股份2001年中報里就有這樣一句話,“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資產管理委托虧損346755.47元。”雖說虧損金額并不大(不到35萬元),虧損率也不高(不到1%),但它卻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已經把委托投資所蘊含的市場風險徹底暴露出來。近期市場大幅下挫,一些個股跌得體無完膚,委托投資虧損的可能性更大。
在股市不景氣的情況下,北方股份的委托投資合同保證了公司6%的年收益率,不足部分由國泰君安補足,這才幸運地防范了市場風險。而那些沒有保底收益率的委托投資,又該如何來防范市場下跌的風險呢?業內人士指出,在股市大幅下跌的情況下,要實現“保底”與“保本”就很難了。
瘋狂跳水的公司不少,既然中科跳水傷著了中西藥業,其余跳水公司會不會牽連上有些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資金呢?炒作一時的“銀廣夏事件”能否將某些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財資金炸得七零八落?
花樣翻新難救昨日黃花
上市公司委托券商投資公司理財的蜜月期已過完,那分道揚鑣也將是情理中的事。因而,隨著上市公司委托理財協議紛紛拋頭露面,“圍城”現象也成為了一大特色。據統計,有7家上市公司在6月30日前終止了委托理財的協議。還有部分公司是因為“公司項目建設資金需要”,從而提前中止協議,江蘇索普就是一例。
事實上,還有一些公司仍紛紛將資金委托出去,其中不乏數億元的大手筆。從存放銀行,到購買國債,再到委托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投資公司及拍賣公司等進行理財,上市公司為手中的閑錢出處想了不少辦法,如今又出了新花樣——將資金委托銀行對外放貸,只是不知能否成氣候。
現在,委托理財不如當初吃香了,上市公司今后會將閑錢作什么用呢?也許,又會以新的形式出現,因為這類數額巨大的資金是不甘于寂寞的。
訂財經短信新聞 國內外經濟動態了如指掌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