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廖暉
昨日結束的大商股份、巨化股份、浙江廣廈的配股又不理想,最低的浙江廣廈僅有20%的認購率,這意味著券商最少要為此墊付5個億左右的資金。這對任何一家券商都會是一個沉重的壓力。
值得重視的是,此前市場已經有許多先例了。從春蘭股份的增發到哈藥集團、古越龍山的配股,低迷的市場在反復演繹券商承銷股票連連被套的情景,這一現象已經引起媒體和市場的強烈關注。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券商最近的傷心記憶在1998年,那時也曾經像今天一樣,許多券商因市場低迷配股配成了大股東。但值得慶幸的是,1999年以后的持續牛市,幾乎讓每一個券商都解了套。因此,許多市場人士、中小投資者包括券商自己,都相信歷史一定會重演。
一位券商負責人很有信心地說:我們在投行業務中之所以選擇這些項目,是基于兩個原因。一是對整個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我們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在全球一枝獨秀,長期來看也是持續向好,因此作為經濟“晴雨表”的中國股市,也會持續向好,總的趨勢是向上的;另外一方面是基于我們對所承銷公司所在行業的判斷。這些公司所處行業是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的行業,而且他們還是這一行業中的旗幟。因此,即使因暫時的市場回調,使我們的承銷工作遇到一定的困難,但最終會讓我們得到相應的回報。
但是,歷史會簡單地重復嗎?一些資深專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雖然中國證券市場長期向上的趨勢并沒有改變,但是市場調整的時間會多長,現在還沒有辦法確定。如果這個調整時間達到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如果券商今后承銷的股票繼續碰到哈藥集團配股這樣占用大量資金的情況,僅憑著券商目前這樣區區數十億的資本金是難以抵御風險的。另外,由于受自有資金規模的限制,券商就很難承接新的項目,這勢必影響其市場占有率,整個投行格局也許就因此改變。
一些投行人士還提出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來認識這一現象:下半年如果有更多的股票發行遭遇困難,券商和上市公司就能真正感覺到市場的約束,并因此而調整發行方式和“圈錢”思維。總是迫使管理層無休止地修改各種規定是非市場化的要求,只有在一個供過于求的環境中才能逐漸培養市場化的機制。如果低迷的市場能夠真正教育券商和上市公司,我們可以把今年下半年理解為投行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拐點。
訂財經短信新聞 國內外經濟動態了如指掌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