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議
銀行股上市,與其關注資本充足率,不如把重點放在改善銀行經營環境上。在銀行股大舉上市之前,應先讓投資者看到已上市銀行具有改善盈利能力的可操作空間。
據悉,有關部門將銀行股上市條件定為資本充足率必須超過8%。假如這個標準不容商
榷的話,那么銀行上市的意義將蕩然無存!
銀行與一般工商企業的資本結構差異很大。一般情況下,工商企業的資本或股東權益占資產的比率達到50%被看作是合理的資本充足率,但對于銀行來說,根據國際公認的標準,股東權益(又稱核心資本)占總資產的比率達到4%以上就被看作是合理的。如果資本充足率達到50%,它必然嚴重虧損。
從資本安全的角度講,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有著明顯的比較劣勢。比如說,一家總資產規模為100億元、資本充足率為50%的制造業公司,當計提并核銷占總資產比重為5%的應收賬款壞賬準備時,對公司的影響并不是致命的。假如以往的總資產收益率超過5%,它依然可以保持盈利的紀錄。而如果一家銀行本期計提并核銷的呆賬準備達到總資產5%的比重時,不僅可以使它陷入虧損,而且可以把全部的核心資本一次性吞噬掉。
然而,如果把提高資本充足率看作是新股發行的動機與主要目標的話,同樣的新股募集資金規模對于一般工商企業與銀行的效果大不相同。假設有一家新股發行前股東權益合計為10億元的公司,發行前的資本充足率為50%,相應的總資產為20億元,在發行新股募集資金10億元到賬后,資本充足率僅僅提升33.32%,即達到66.66%的水平。再假設一家新股發行股東權益合計同樣為10億元的銀行,發行前的資本充足率為5%,相應的總資產為200億元,10億元新股募集資金到賬后,資本充足率可陡升90.40%,達到9.52%的水平。
在現實中,民生銀行1999年初的核心資本充足率為3.57%,在新股發行募集資金到位后,核心資本充足率可提升到11.04%。雖然寶鋼股份的新股發行規模更大,但估計新股發行后資本充足率僅可以從6月30日的43.62%提升到53%左右。但這絕對不能被看作是銀行股上市的唯一目的。
考慮到銀行獲取報酬的前提是吸收風險,過分強調提升核心資本充足率等于忽視了銀行資產安全性與收益性并重的原則。在英國《銀行家》2000年7月號給出的2000年度世界1000家大銀行前十位排名中,排名第一的美國花旗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為6.65%,排名第二的美洲銀行為6.03%,排名第三的匯豐控股為5.01%。
國內股票投資者十分關注上市公司股本擴張與業績成長的一致性,認為這是確保其投資回報的核心。而對于因發行新股導致股本擴張的情況,采用盈利能力即資產使用效率的指標來衡量業績的成長性,遠比單純考核稅前利潤的成長性更能說明問題。表一提供了浦發銀行過去18個月盈利能力的變化情況。
雖然稅前利潤在環比增長,但在1999年10月發行新股后,兩個主要的盈利能力評價指標卻大幅下降,而且到今年上半年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依然大大低于上市前的水平。如果沒有大的改進,估計這一情況至少將延緩到2003年。
浦發銀行的例子可以證明,如果將銀行上市的目的僅僅看作是提升資本充足率的話,那么,在這一目的實現的同時,上市銀行的盈利能力下降就不可避免。
浦發銀行是1995年頒布《商業銀行法》之后上市的第一只銀行股,在經營環境上,金融分業經營使它不可能像深發展那樣利用新股募集資金展開大規模的直接投資。那么,如何提高盈利能力呢?
到去年6月30日為止,浦發銀行并沒有在擴大信貸規模上大做文章,而是將重點放到了國債投資上。結果是,浦發銀行3/4以上的稅前利潤是由債券投資收益貢獻的。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在以傳統信貸業務為主的營業利潤方面,浦發銀行不僅未能實現增長,反而同比減少了42.34%。
但隨著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以及各種投資基金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與銀行爭奪國債資源。從民生銀行招股書提供的會計數據中不難發現,去年1~6月,投資收益僅完成去年全年數的50.33%,已失去了99年與98年分別為36.64%和57.57%的增長率。
有一種意見認為,只要實行金融合業經營,允許銀行持有股票,銀行股上市后便可以迅速提高盈利能力。但日本股市1990年開始的持續暴跌充分證明銀行大量直接持有股票是極其危險的,它導致了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金融泡沫。
與日本的選擇不同,韓國選擇了側重于間接融資的模式。不幸的是,由于忽視了制造業過度負債所帶來的風險,兩年多前的亞洲金融危機徹底宣告了韓國模式也不成功。
有了日本與韓國的教訓,中國的金融體制無疑要十分慎重地處理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關系,一方面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間接融資比重過快地下降。這從根本上決定了銀行股上市后,還必須主要通過擴大信貸規模來提升盈利能力。
在民生銀行新股推介路演活動中,曾有一種利用募集資金增加貸款的說法。然而,不論過去還是將來,銀行用于貸款的資金一定是各項存款。40.88億元即使全部用于增加貸款,一年可實現的利息收入也不過是2.39億元。如果將40.88億元用于增加資產,按照4%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可增加1022億的資產,如果其中包括90%各項存款的話,按75%的存貸比例計算,可增加690億元的貸款,再按目前較優厚的存貸利差計算,大約可產生22.76億元的利息凈收入。2.39億元與22.76億元,哪一個更合算呢?
但在擴大信貸規模方面,目前面臨著兩個限制,一是居民儲蓄存款利率水平較低,二是原有的銀行網點重復建設現象十分普遍。
銀行間的購并是國內銀行股上市后提升盈利能力的主要的可行路徑。不僅是國內的銀行間購并,而且發展到國際的銀行間購并。具體地講,銀行購并就是利用上市銀行通過股票發行迅速提升的資本充足率優勢,去購并那些資本充足率較為低下但擁有大量存款資源的銀行,然后對其貸款結構加以治理。這是一個銀行業內涵發展的路徑,可謂一舉兩得:一方面使更多的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到指導線以上,另一方面為上市銀行增加了信貸資源。
或許,大規模的銀行股上市計劃不應該急于啟動。在這之前,通過成功的銀行購并切實改善銀行股上市的形象,使大眾投資者看到銀行股上市后提升盈利能力與分紅回報能力的希望。只有這樣,才是順利實現銀行股大舉上市計劃的根本保障。
訂財經短信新聞 國內外經濟動態了如指掌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