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徐妍
基金于7月19日和20日兩天公布了二季度投資組合,從中可以看到:基金經理看淡后市,基金對科技股進行了大幅度的減倉。
而7月23日市場開始連續拉出7根陰線,科技股為主要領跌品種。
一時間,我們感嘆基金的先見之明。可是看看凈值公告,基金又同樣損失慘重。
那么基金到底在這場暴跌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又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是先知先覺者,是始作俑者,亦或只是受害者?
我們首先分析在7月23日到8月3日兩周時間內,滬深兩市跌幅超過20%的20只股票表1,我們看到了許多基金重倉股的身影,可以將它們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基金在二季度剔除出重倉股組合的股票,包括風華高科和環保股份,這兩只股票在三季度之前已有較大的跌幅,不能不說和基金減倉有關,但到7月23日前,基金所持籌碼應該已所剩不多,即使有心也無力殺跌了;第二類為基金在二季度有減倉跡象的股票,包括東方通信,東軟股份、廣電信息、東方電子、億陽信通和法爾勝,其中前三只股票的減持比例在30%以上,而后三只股票的減持都不超過20%,說明基金對部分科技股確實有減持意向;第三類為基金在二季度保持不動或是增加持倉比例的股票,包括南開戈德、天津磁卡、天通股份和中原油氣,其中天津磁卡還是二季度的新增重倉股,本期跌幅卻為第一位,這部分股票下跌的原因主要還是在市場。基金重倉股跳水的確是本次市場暴跌的重要構成,但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也發現雖然基金經理對部分股票有減持意向,但如果將這么大范圍的下挫都歸結于基金本身又似乎是不公平的,難道說基金在刻意打壓自己中意的股票嗎?
現在我們從另一方面來研究是不是基金面對市場沖擊所采取的組合調整措施加劇了重倉股的下跌,不妨通過反推法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如果基金在這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積極調整了投資組合,其效果必然會體現在凈值的變化上。我們以基金二季度末的投資組合來估計基金7月23日到8月3日兩周的凈值增幅,再與其實際凈值增幅相比較。如果兩者相差幅度不大,就說明基金調整組合的力度不大,反之則說明基金采取了較大力度的調整措施。實證結果表明大部分基金面對市場沖擊所采取的策略基本都是消極承受,只有少數基金采取了相對積極的應對措施,且基本為小盤基金,對市場的影響不大。基金組合調整范圍和力度有限,說明基金并沒有在這兩周的殺跌行情中充當主力。
綜合以上兩方面的分析,我們基本可以得出下面的結論:二季度后,基金雖然可能存在對部分科技股的減倉行為,但整體而言,基金并沒有對組合進行大幅度的調整,但基金對部分科技股的堅決拋售策略所造成的市場跟風效應是造成基金重倉股一瀉千里的間接原因。基金雖在三季度以前就開始采取收縮防御策略,但本輪暴跌行情卻實在是出乎大部分基金經理的意料,多數基金尤其是大盤基金不得不被動承受。所以說,基金既不是市場中的先知先覺者,也不是主導者,最客觀的說法是基金永遠只是市場的一份子而已。不過,對于投資者來說,規避基金減持股票所帶來的風險是必要的。(完)
短信發送,浪漫搞笑言語傳情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