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上半年,A股市場從總體上維持了2000年A股市場的發展態勢。從市場行情來看,滬深股市在上半年基本承接了2000年大牛市行情,整體走出了逐浪盤升的“慢牛”行情,從證券市場發展看,A股市場規模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投資者開戶數從年初的5800萬戶增加到上半年末的6300萬戶以上,增加約8.62%。
經過上半年的擴容和上漲,A股市場上市公司數量從年初的1052家增加到6月30日的1112家(扣除退市的兩家PT公司),A股市場總市值由年初的54670.62億元增加到55319.36億元,流通市值由年初的11791.72億元增加到17468.18億元,總市值與流通市值占GDP比重與年初相比,得到進一步提高。市場總體規模的擴大和在國民經濟中相對比重的增加,使得證券市場在整個市場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增強,社會財富的證券化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階段性熱點頻現 板塊快速輪動
到目前為止,2001年上半年上證綜合指數的最大落差已經達到了351.65點。由此看來,沒有人否認目前市場運行在牛市之中,但也沒有人否認很難尋覓到當前牛市的運行脈絡,以往屢試不爽的主流熱點(一般都是高價股)領銜、二三線股輪漲的規律不再靈驗。特別是主流熱點的演變和發展總是相當凌亂而短暫,板塊聯動效應不明顯,行情主流脈絡很難把握。從年初的生物醫藥板塊,到上海本地股板塊、能源電力板塊、國有股減持概念板塊,以及最近的國企大盤股板塊、申奧板塊和WTO受惠板塊,都輪流在上半年某一短時間內擔當過領漲重任,但卻又無一能將自身活力延續并真正擴散到市場的各個角落。即使是被視為上半年最風光的次新股和重組板塊,其領漲的號召力和持續性也遠不如以往的網絡股和績優股板塊等。
除次新股板塊和重組板塊外,其余的熱點板塊都僅僅在行情的某一階段成為領漲板塊。雖然在其熱點期間普遍有超過同期大盤2-3倍的最高漲幅,但是板塊的上漲時段都在10個交易日內,隨后便偃旗息鼓,迅速回調。與大盤相比,各板塊在整個上半年的超額收益率普遍不高,除2001年上市的小盤次新股、殼資源板塊、入世受惠板塊有比較明顯的超額收益率外,上海本地小盤股、后重組板塊、ST板塊和三無板塊僅略超過大盤,生物醫藥板塊、申奧板塊和2000年下半年上市次新股板塊還落后于大盤。
除次新股和重組板塊外,投資者要在短短的幾個交易日內把握住階段性熱點、完成籌碼的切換、及時獲利退出,難度是非常之大的。投資者追入熱點板塊后,一旦沒有把握好及時退出的時機,持有到半年期也基本上無獲利的可能性。這種板塊、熱點迅速切換的特色可見一斑。
市場分化、背離現象加劇
滬深市場指數走勢分化。從1996年開始,滬深市場基本上保持著同漲同跌、漲幅接近的變化趨勢,兩市綜指的相關度非常高。但進入2001年后,滬深市場綜指逐漸體現出滬強深弱的態勢。從走勢圖上看,這種分化的走勢在下半年還將進一步加劇。
造成這種走勢分化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新股拉動作用。由于新股在上市兩天后就計入指數計算,而上半年新股的火爆行情使新股上市后表現普遍優異,這就對市場綜合指數起到了較大的拉動作用。但從2001年開始,深圳市場不再發行新股,深證綜指無法得到新股的拉動。
二是上半年深市熱點少于滬市。上半年大多數熱點板塊都在上海市場得到了更多的體現,深市缺乏國有股減持概念和三無概念的上市公司,其他像生物醫藥板塊和申奧板塊等,也是以滬市上市公司居多。由于缺乏熱點板塊的帶動,深市個股的整體漲幅自然不如滬市。
三是由于停止新股發行和上市已有半年之久,深市存量資金有流向滬市的趨勢。資金的流失使深市逐漸喪失活力,只能被動跟隨滬市波動。
2001年上半年滬深兩市個股和大盤走勢也體現出嚴重的背離,令投資者普遍反映“賺了指數不賺錢”。
根據統計,2001年上半年大盤保持慢牛上升格局、總體漲幅達7%的同時,在1096家公司中,卻有570只股票下跌,占總數的52%,平均跌幅7.74%,其中跌幅前10名的股票平均下跌33.53%;上漲的股票家數只占樣本總數的48%,且漲幅普遍不高(平均漲幅13.49%)。整個市場上半年收益率跑贏大盤(大于7%)的個股只占37.55%,但是漲幅前10名的股票平均漲幅卻高達98.58%,這10只個股基本上都是主力高度控盤的莊股。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上半年莊股群體的崛起造成市場格局的變化,導致大盤重心的不斷上移,同時客觀地產生了兩市指數的失真,其結果就是普通投資者“賺了指數不賺錢”的現象。
上半年行情的內在成因
管理層指導思想的轉折。在歷經了2000年大牛市和高速擴容后,上半年中國證監會明確提出了“證券市場超常規發展”的指導思想,并開始發展和完善其市場調控手段,清晰地界定出市場監管的職責和范圍。中國證券市場也因此在走向發展和成熟的進程當中,進入到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期。
今年我國證券市場的總基調是監管和規范,像推出國有股減持方案、完善退市制度、查處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股價操縱行為等。在監管與規范的主旋律下,管理層制定并實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從市場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無疑是積極、穩妥和有序的,屬于長期利好,并已在今年上半年證券市場的先抑后揚、穩步小幅震蕩攀升格局中得到了體現。但就我國目前仍具極大投機性的二級市場而言,現行政策短期內也將給市場帶來較重的壓力和沖擊,仍需要市場逐步消化。
市場規模和容量的變化。自2000年起,證券市場開始了規模最大的一輪擴容。由于整體規模和容量大幅加大,整個市場的運行方式、規律和特征也發生相應的變化。與過去相比,一只股票(龍頭股)或一個板塊(主流熱點)對市場指數的影響力度和范圍正在逐漸降低。因此,今年的市場主力運作更多地采用了一種短線手法,即重倉狙擊一個板塊中的一兩只個股,以達到帶動整個板塊并推動大盤的目的。
從年初的生物科技板塊、房地產板塊到4月份以來的有線網絡、三無概念股、H股板塊和延續至今的石化板塊、申奧板塊,以及后階段的次新股板塊都具有這個特征,與其說是板塊行情,不如說是個股行情。跟蹤熱點進行短線操作的要點,是從成交量和啟動時機選擇領漲股介入。也正是許多主力大資金包括基金在去年就選擇好的波段運作的手法,決定了上半年的這種市場特征。
投資主體和市場資金結構的變化
隨著管理層對機構投資者的扶持,上市公司、證券投資基金、保險基金、社保基金等一系列機構投資者獲準進入市場,機構投資者的資金規模也不斷擴大。
按照估算,目前A股市場流通總市值為17468億元,其中機構投資者的資金規模比例早已超過50%,這與長期以來形成的“中國證券市場缺乏機構投資者,是以散戶為主導的市場”的觀念大相徑庭。在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進入股市以后,場內場外資金均變得異常龐大,由于各自利益的不一致,大資金之間達成共識的可能性大大減小,市場主力之間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使得原先能夠對指數呼風喚雨的個別機構投資者對指數變化的影響力度逐漸降低。
市場主力在關于后市多空和主流板塊發掘等方面的較大分岐,直接體現在2001年上半年熱點板塊的迅速轉換和大盤始終維持高位箱形震蕩的市場行為上,這是“前機構投資者市場”特征的一種初步體現。
后莊股時代的來臨
近兩年,尤其是進入2001年上半年后,莊股行情的運作手法、風格和特征都產生了較大的改變,A股市場每年都保持一批長線運作、股本不斷擴張、股價持續平穩漲升的莊股群體,對大盤指數的運行規律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莊股在啟動之初,往往流通盤、總股本都不大、股價也不高,但隨著較長時間的市場運作,其流通盤、股價卻發生了質變,導致該股成為對市場綜合指數產生較大影響的指標股群體中的一員。莊股的特性決定其始終維持長期平穩向上的態勢,不論大盤或漲或跌,其上行的大格局始終不變。因此,每次大盤下調時,莊股群體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封殺了大盤的下行空間,導致大盤指數很難再回到原來的指數平臺,大盤在相當比例的個股沒有實現上漲、甚至下跌的情況下,指數重心不斷上移,并且在高位居高不下。
以1998年新疆德隆入主合金投資(0633)為例。該股由1997年10月的8.70元,經過三次大比例送配(10配3轉10、10送轉8、10送轉5)后,流通盤、總股本也由1997年末的1400萬股、5169萬股,擴大至目前的13875萬股、32092萬股。股價近4年來一直維持爬升格局,流通市值、總市值由1.22億、4.50億元分別增大至目前的42.42億、98.11億元,流通市值和總市值分別增加了34倍、22倍。
目前滬深兩市的綜合指數是按照總市值進行計算的,這30余倍的市值增長對市場綜合指數的貢獻也可以理解成該股票在總股本未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股價上漲了2200%,而同期綜指僅上漲910%左右。
進入2001年上半年,我們可以發現,這種逐漸崛起的莊股群體和長莊運作風格已經占據了A股市場莊股運作的主導地位,標志著“后莊股時代”的到來。少數莊股以股本和股價的同步發展、大幅擴張,稀釋了其他股票的下跌影響,加大了指數的失真度。反映在上半年股指運行特征上,就是大盤始終保持慢牛上升、居高不下的格局。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