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唐 薇 范衛鋒
筆者對今年上市公司中報進行研究分析后發現,多數新公司和次新公司均能按照募資計劃投放資金,且取得良好效益。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不容忽視。
首先是部分公司募集資金投向變更嚴重。上市伊始就“變臉”,落下了刻意包裝招股
說明書,不考慮項目可行性的嫌疑。
如去年底上市的某上市公司,募資4億多元,僅半年時間就終止了招股說明書中所述的7個投資項目中的5個,涉及變更資金約占募資總額的60%。去年7月上市的一家公司,募資約8億元,更改了4.5億元的募資投向。類似的公司還有不少。新上市公司如此迅速地變更募資投向,不得不使投資者對于其決策機制、上市目的產生懷疑。
對大多數公司來說,更改募資投向確實是為了公司的長遠利益著想,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必要手段。但部分上市公司往往為滿足發行條件而“設計”項目,資金到位后,再另作打算,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純粹“圈錢”行為,不利于維護市場的規范性和有序性,為證券市場的良性發展埋下了隱患。
其次,部分公司募集資金項目進展緩慢,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中報顯示,部分公司項目進展不盡如人意。如2000年12月發行的中農資源,中報披露尚未實施募股項目,稱部分項目正在制訂方案,部分項目仍正在考察論證。而在2001年1月份發行的福建高速,中報也披露尚未投入募集資金項目,原因是擬收購的福泉高速公路收費權項目還尚待審批;2001年1月發行的平高電氣募集資金7億多元,到中報期末投入募資項目1900多萬元,用于歸還到期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近億元。
而少數上市公司如廣東榕泰和上海家化,其募集資金投入時間均為2001年6月30日,其與中報截止期的巧合,也令人深思。
在募集資金項目進展緩慢的同時,部分上市公司熱衷于短期投資、委托理財,形成了實業投資和金融投資一冷一熱的鮮明對照。如中農資源,通過控股子公司間接委托證券公司從事證券投資3億元,福建高速則公告稱“董事會決定通過適當方式(如國債投資、委托理財等),對資金進行短期運作,授權董事長決定有關資金運作的具體方式并組織實施,額度4億以內”。
這種委托理財熱、短期投資熱折射出目前部分上市公司心態的浮躁,其深層因素則是市場對上市公司缺乏適時有力的制約機制。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