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中國證券市場究竟是怎樣實現“逆配置”的呢?
中國股市是一個特殊的國有股市,這一點只要看一下中國證券市場的參與主體就會一目了然。我們的上市公司是國有的,交易所是國有的,券商是國有的,投資基金是國有的,用于炒作的核心資金是國有的。在我們這個市場中,惟一不是國有的,大概就是普通的中小投資者。但就是這些人,也經常自覺不自覺將自己看做是國家的人。在他們的意識里,還頑固存有一種觀念:國家應該也會對自己的投資虧損負責。一言以蔽之,中國證券市場就是政府經營著的一家特大型國有企業,而且是負無限責任的國有企業。只不過,這個企業的名稱變成了有點不那么“國有”的股市。起碼在目前,對中國股市的這個判斷是非常準確的。
大家都知道,國有企業之所以績效不彰,乃是因為其普遍的“預算軟約束”特性。所謂“預算軟約束”大致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政府與企業之間有密切的行政聯系,企業管理層往往兼有行政領導職能。這一點在我們的股市中恐怕再明顯不過了。舉個例子,(0888)峨眉山A自上市以來,法人代表就長期由峨眉山市的副市長擔任。副市長顯然不是我們這個股市里最大的官,在我們這個市場中,還有兩家公司的董事長曾兼任過“名頭”嚇人的中央候補委員。而最近爆出特大丑聞的主角銀廣夏的高管人員,幾乎清一色來自政府部門。如果我們愿意,這個清單的長度還能增加很多。如此多的政府官員進入股市,你可以想見,我們這個市場的“行政”或干脆說“權力”色彩會有多么濃厚。
預算軟約束的第二個特點與第一個特點有緊密關聯。那就是,企業與政府可以就財務狀況進行事后協商。無論是虧損還是盈利,他們之間討價還價的余地始終很大。一般的企業是,盈利是自己的,虧了也得自己扛著,不會也不能期望政府的補貼或別的什么好運氣。所以他們會努力爭取盈利而避免虧損。但作為官商或國有企業就大不相同了,由于預算軟約束的存在,他們的行為就特別具有短期特征,換句話說,是以企業實際控制者的即期利益最大化為特征的。反正虧了有政府補貼,或者以拖欠銀行的貸款方式索要隱形的政府補貼。實在不行,他們就可以采取更加具有“中國特色”的方式,以破產和社會穩定作為談判籌碼,以求得更有利于自己的協商結果。在最新一次的政府救市行動的背后,帶有明顯官商特點的中國券商,就是以“破產”和引發金融動蕩為要挾,迫使管理層放棄原來的“減持”方案的。這是中國股市“軟約束本性”的一個最新個案,但決不是最后一個。再微觀一點看,我們就會發現這種現象在中國股市實在是俯拾皆是。(摘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證券市場批判》 作者:袁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