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突破性業務首選產品創新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9日 17:32 經濟觀察報 |
本報記者 張勇 上海報道 談了兩年多的券商創新,近期終于在管理層的支持下拉開了帷幕。 日前,光大證券正式向中國證券業協會遞交了申請創新試點證券公司的全套材料,申銀萬國已研究開發了多個創新金融產品并部分上報中國證監會,海通證券等多家券商也在 積極準備試點申報工作。中國證監會8月12日下發的《關于推進證券業創新活動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已經進入了實際操作階段。然而,此次由管理層發起的券商創新運動是否能夠真正給券商帶來機會?從目前情形來看,創新的成效可能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顯現。不少券商還表示,真正急需取得突破的則是產品的創新。 產品創新先行 雖然當前市場的環境對于券商創新而言仍然十分苛刻,但券商“等還不如試一試”的心態促使它們十分積極地展開創新試點的申報。而業內人士還紛紛提到,在券商創新的幾種方向當中,最為令人關注的是產品創新,這可能也是目前券商最急于尋求突破和形成自己經營特色的一個重點工作。 光大證券就是其中動作比較早的券商之一。該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我們此次上報創新方案中的‘重頭戲’就是產品的創新,包括集合理財計劃和資產證券化等。” 而申銀萬國目前重點研究的對象也是在資產證券化、企業年金、房地產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產品創新方面,并且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創新產品儲備。 天一證券經紀業務部副總經理張琦針對產品創新說出了他的看法:“券商長期以來同質化競爭嚴重,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產品的匱乏,與基金公司和保險公司相比,沒有可向客戶銷售的明確產品,產品特色更無從談起,這也在相當大程度上限制了券商的競爭能力。” 因此,無論是光大、申萬,還是海通等等券商,目前都在產品創新上下功夫。然而,值得業內關注的是,此次券商們努力設計出的新產品是不是真的有創新意義,還是僅僅在“賺吆喝”? 申萬辦公室的宋小姐表示,創新產品能否帶來利潤才是券商最為關注的問題。“創新并不等于利潤,不能簡單的認為創新產品多,券商的利潤隨之就會增加。”創新產品在可能給券商帶來利潤的同時,也伴隨著新的風險。 而據記者了解,目前券商對于證監會的《通知》普遍感到疑惑的是:到底創新的是什么產品?證監會只是出臺了推進證券業創新活動的一個政策,并沒有跟進出臺相應的有針對性的創新細則和措施。 大多數券商認為,證監會只是釋放了一個政策導向。海通證券陳崢嶸指出,即使入選創新試點,并不意味著新業務會自己落到試點券商身上,創新還要靠券商自己。 期待政策松動 “早在2001年就有不少券商在探索經營方式的創新,但是一直沒能形成氣候,這其實主要還是由于證券行業外部環境過于苛刻。”上海證券的一位中層告訴記者,“政策的限制過多,使得券商的創新經常與違規只有一墻之隔。” 而此次《通知》的出臺,可以說是一個政策信號,顯示出管理層試圖給予券商較為寬松的經營環境。不過,利好政策并非向所有券商傾斜。 海通證券資產管理部一位人士也向記者表示:“券商創新試點將與創新業務掛鉤,但到底是每個具體的創新業務都要搞試點,還是只要是試點,各種創新業務都可以搞,我們也比較困惑。目前,券商處于創新無門的狀態,只要動一下,就可能違規。” 一位券商人士則指出,從目前的現實來看,券商的創新業務不可能是想干什么就推出什么,必須是有制度安排且監管環境成熟的創新業務,監管層才會優先處理試點券商的申請,為其開辟綠色通道。 申萬一位人士指出:“按照公布的申請條件,目前國內130家券商中,能夠達標的也就10家左右,肯定不會超過15家。”這表明,大多數券商至少在短期內無法搭上“創新業務試點”這輛快車。同時,“證監會的《通知》對券商來講有一定的利好,但這種利好是潛移默化的,不能立竿見影。”在目前的基礎上,創新也只能是在一般業務和模式上的創新,不能徹底改變目前券商的經營狀況。“證監會的激勵更可以看作是一種宣傳性利好,而不一定是實質性利好”。 目前券商普遍創新能力差、手段少,創新產品的利用程度不高。甚至有業內人士表示,創新業務對券商收入的貢獻率可能非常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近日熱議的集合理財業務,證監會一直還沒有審批下來。 一位券商人士認為,仔細體會此次管理層的意圖,可以感覺到,管理層對市場的拯救,更多的是通過間接的方式來進行,或者說是通過分解治本的方法來解決,根本目的是防患金融風險,在消解金融風險的同時,也在穩定市場。否則,即使股市上漲,問題券商的危機暫時得到緩解,但未來仍然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