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
一系列新規,正在改變保險公司的投資策略。
繼上周發布《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后,8月11日,保監會再次發文:《關于調整保險資金投資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
業內人士指出,《通知》實際上是細化了保險資金的投資路線。前者對保險資金投資證券市場的范圍做出限制,后者則擴充了保險資金投資證券市場的實力。
此番調整后,險資或成為穩定大盤的重要力量。
險資臨危不懼
過去的投資經驗顯示,手握重金的保險資金是出色的趨勢投資者。
比如,2009年4月開始,險資持續開始申購基金,中間雖有反復,但總體是以凈申購為主。
去年4月1日直至4月21日,上證指數上漲6.5%;4月22日,中國人壽對基金進行大規模贖回,當天市場下跌2.94%,而22日到27日,市場跌幅達5.6%。
經典的戰役是去年8月的險資大逃亡。
去年5月開始,無論是中國人壽還是中國平安,均持續對基金凈申購,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8月初。
而市場在此期間展現出波瀾壯闊的牛市。統計顯示,去年4月30日至8月1日,上證指數上漲37.7%。
及至去年8月,嗅覺靈敏的險資再次開始撤離。
基金公司的數據顯示,險資從8月開始贖回基金,并持續到9月。與此同時,市場也在調整。
但一年之后,同樣面對市場調整,偏好趨勢投資的險資,這次卻選擇加倉。
今年8月10日,滬指創6月29日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下跌2.89%。可是次日,多家基金公司的數據顯示,以中國平安為代表的險資,卻選擇加倉。
8月12日,市場調整依舊,其中,滬指當日下跌1.23%,并且國際股市利空不斷。但是,數據顯示,險資并未贖回股票型基金。
作為趨勢投資者,險資如此操作令人費解。
難道真的看好A股?“或許是新規之中關于險資投資權益類產品的權限放寬所致。”上海一位基金人士如此分析險資操作。
根據《通知》,險資投資股票和基金的比例,可以達到總資產的25%(其中5%是購買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
而此前的規定,則是保險資金投資股票和基金的比例不超上季度末總資產的20%。
顯然,新規將比例提高了五個百分點。市場人士認為,此舉可望給市場帶來2000億元以上的資金。
“如此巨量的資金將影響到險資的配置,造成險資被動增倉。”前述基金公司人士稱。
而記者還了解到,受到通脹等因素影響,險資對債券型基金是贖回的。過去的一個月,某基金公司債基被險資贖回數千萬元。這部分資金也需要尋找投資方向。
險資告別ST
新規對險資的影響還體現在其他方面。
比如《暫行辦法》第“十五條”規定了諸多險資不能涉足的領域。
其中一款稱,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從事保險資金運用,不得“買入被交易所實行‘特別處理’、‘警示存在終止上市風險的特別處理’的股票”。
這是針對性較強的一則限制投資條款。
而《暫行辦法》中給出的實施期限是8月31日。這意味著,險資要在8月31日之前賣出“ST”個股。
此前,中國平安和中國人保都曾購買過ST股。
上市公司財報顯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國平安持有*ST國農82.5萬股;中國人保曾持有*ST中房、*ST三聯、*ST力陽等多只股票。截至今年3月末,中國人保是*ST東碳第六大股東,持有71萬股。
事實上,2004年,保監會曾發文禁止險資買入ST股票,但許多保險公司仍然持有ST個股。
2007年,保監會發布的《關于股票投資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保險資金投資ST股票,但需報備監管部門。
對于此次保監會再度禁止險資參與ST股票,市場猜測,這與管理層在著手建立退市制度有關。
事實上,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在多個場合都宣稱,創業板將實行直接退市制度,并稱“相信有關制度不日面市”。
今年6月份的深圳“第二屆創業板高峰論壇”上,深圳證監局局長張云東也大聲疾呼,績差公司的保殼、倒殼式重組危害大,險資到了需要出臺專門政策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尤其是退市制度需要健全。
有業內人士指出,先有數位監管層人士的言論,現有相關規定出臺,結合起來看,似乎退市制度漸行漸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