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付 剛 北京報道
《華夏時報》4月16日、17日對QFII、基金等多家機構投資者采訪的情況顯示,QFII自3月以來,一改前兩個月空頭思維反手做多,但其最近高調唱多卻與基金的謹慎,甚至偏空差別迥異。其背后原因究竟何在?
此外,記者注意到,證券監管部門調控股票型基金發行節奏之手近期再現。
從做空到做多的逆轉
QFII并非從年初開始就一直做多。記者從深交所披露的今年1、2月行業投資者分類成交統計表了解到,QFII 年初明顯采取減倉策略,22個細分行業中,凈賣出15個行業。
然而這一局面在3月份開始迅速發生改變。根據理柏的數據,3月QFII資產規模急升,達到77.15億美元,而2月這一數據只有68.53億美元,顯示海外資金開始大力追捧A股。
進入4月,QFII更為積極地介入A股和H股。
記者查閱港交所信息發現,摩根大通等機構最近對中國概念股大量增持。4月2日,摩根大通增持中國遠洋2151萬股,總值約1.2億元;同日還增持中海集運3017萬股,每股1.54元;4月3日,增持中國神華1427萬股,涉資2.78億元。
瑞銀集團于4月6日大手增持近9285萬股中海集運,涉資1.82億港元;同日增倉的還有中國交通建設及馬鋼股份,各增持339萬股及233.15萬股。
QFII緣何看好后市?
為何一季度QFII的投資策略發生如此大的逆轉?這與最近多家QFII或與其關聯的公司集體唱多密切相關。
摩根大通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4月中旬在北京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他們最近對整個中國股市的看法都變得更加樂觀。他同時預測,A股市場頂部還在尋求中,未來幾個月上證綜指可能達到2800-3000點,而去年10月28日創下的1664.93點,絕對是大底,能夠守住。
記者注意到,點位預測抬高的背后,是QFII背后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整體宏觀經濟跡象已趨向好所提供的支撐。
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向《華夏時報》分析指出,由于近期經濟活動明顯呈上升趨勢、去庫存化接近尾聲、且政府刺激計劃影響日益顯現,他們相信中國經濟增長最低迷的時刻已經過去。
此外,瑞銀證券認為,房地產交易量和固定資產投資的上升,加上良好的流動性和基建刺激,使得海外需求的復蘇是中國股市目前唯一的不確定因素。
而瑞銀證券中國策略分析師陳李向記者強調,瑞銀的美國、歐洲和日本經濟學家紛紛認為消費和房地產已經見底或者即將見底。這或許意味著,中國股市唯一不確定的因素也開始變得明朗和確定。
基金與QFII落差明顯
然而從《華夏時報》對A股市場的主力軍——基金采訪的情況看,他們顯然不如QFII那般高調樂觀,其內部對后市的分歧十分嚴重,“謹慎樂觀”派是多方陣營里最看好的一支,而不少基金更加入了空方陣營。
根據銀河證券最新公布的倉位測算結果,上周主動減倉的有20家基金公司,華夏、華寶興業、建信、金鷹、中信、國泰等基金公司倉位都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華夏基金,旗下11只偏股型基金倉位由一周前的64.84%減至63.69%。其中,華夏大盤精選倉位降至65.26%,主動性減倉-6.30%;同由王亞偉管理的華夏策略精選,由上周59.49%降至47.70%,減幅達-12.20%。
同時,從當前股票型基金發行的密集程度看,證監會通過基金發行調控市場的意圖再現。其主要表現是,現階段發行的股基個數已較前一兩個月迅速下降。
國泰區位優勢股票基金擬任基金經理鄧時鋒4月17日向《華夏時報》指出,在當前全球經濟仍然低迷的時期,中國經濟仍然處于增長恢復中,工業增加值環比雖有所上升,但還是比較弱,出口的增長也比較低迷。因此,目前的市場前景確實是風險與機會并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