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減持、減持、還是減持。《大眾證券報》跟蹤了最近的上市公司股東的動向,發現多數股東在股市連漲之后,選擇了賣出。僅僅在2月的10多個交易日中,就有54家重要股東發生減持,減持股份為4.35億股,減持比例超過以往。產業資本“出逃”會否讓此輪行情夭折?
“本輪行情的動因有產業資本的參與,但不能否認大小非從中減持的可能性,而對市場壓力并不那么明顯。”國都證券策略分析師張國棟在接受《大眾證券報》采訪時表示,對近期大小非減持要區別對待。如果是通過大宗交易平臺減持的話,往往上市公司大股東在成交前就已經確立了一個對手盤,讓對方承接下來,這樣的意義應當是資本運作的需要;如果大小非是通過二級市場減持,那么也只可能是對局部產生壓力。
長城證券研究員宋紹峰表示,前三個月解禁股減持維持在每月40億的水平,根據本月數據觀測,即使解禁股減持速度加倍,即變為每月80億的水平,仍然不足為懼。理由在于前三個月的滬市日均成交量大約在600億左右,而此時解禁股減持對市場壓力已經非常微弱,如今滬市日均成交額增至單日1800億以上,從占成交額的比例來看,解禁股的壓力和影響實際在減小,不足以對市場構成致命性的打擊。但如果市場成交額呈現大幅縮量的態勢(例如成交量降到1000億甚至800億以下),介于存量解禁股數目巨大,大小非解禁仍然可能對市場產生消極影響。 記者 杜景南 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