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份以來大宗交易額接近1月份水平,不少小非出售解禁股后馬上尋找其他優質股買入
□本報記者 張歆
“對于個股來說,大小非減持確實意味著套現,但是對于二級市場整體來說,這筆錢可能并沒有離場,只是換了個‘馬甲’藏身了。”北京的李先生顯然“話里有話”,李先生正是“傳說中減持套現的小非中的一員”。但是,李先生并不承認自己是“空軍”,反而表示自己套現得來的錢仍然在二級市場“搏殺”。
此外,李先生很篤定地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他在與很多同樣面臨股權解禁的產業界朋友在探討投資經的過程中發現,跟他有類似操作思路的小非不在少數。不過,李先生同時認為,“與小非資金不甘寂寞不同,上市公司大股東輕易不減持。但一旦減持,資金就很難回流到二級市場了。”
大宗交易2月“復蘇”
在1月份選擇持股過春節的大小非們終于在2月份“春心萌動”,大宗交易平臺也隨之活躍:本周一以來,共有41家公司現身大宗交易平臺,合計成交10195.17萬股,涉及成交金額94871.16萬元。
而從2月份以來的數據看,涉及66家公司的大宗交易合計成交16039.4萬股,涉及成交金額142456.77萬元。這一水平已經接近1月份整月的大宗交易水平(今年1月份大宗交易平臺共出現58筆交易,涉及28家上市公司,成交股份28262.17萬股,涉及金額183621.76萬元。其中有一筆金額超過4億元的成交為同一實際控制人下的股權整合,還并非減持)。
不過,目前大宗交易的活躍度較去年年底相對還是較弱。去年12月份大宗交易平臺共出現503筆交易,涉及96家上市公司,成交股份159911.69萬股,涉及金額121.43億元。
2月份以來,共有38家上市公司發布減持公告,涉及大小非減持解禁股份合計達到了3.35億股。根據交易平均價或變動期間股票均價計算,市值約為34.65億元。在此8個交易日內,日平均減持股份數量為4191萬股,減持市值為4.33億元,均創出自2008年2月以來的新高。
減持規模較大的公司包括,雅戈爾集團減持中信證券6987.46萬股,市值約為14.33億元;寧波安瑞盛科技有限公司減持西部礦業10063.07萬股,市值約為6.97億元。
在短短8個交易日中,有中路股份、匯通集團、欣龍控股、國能集團、金健米業和國藥股份等6家公司公告了大股東減持情況。其中,中路股份大股東上海中路(集團)有限公司減持1328.21萬股,市值約為23841.2萬元。
部分資金回流搏殺
雖然近日大宗交易平臺再趨活躍,但是其“殺傷力”卻并不大,這是因為本輪大宗交易活躍與去年11、12月份的活躍擁有不同的內涵。
去年年底,許多大小非大舉減持是為了補充實業經營中的現金流,因此資金大舉撤離了資本市場。但是,隨著去年12月份以來,信貸政策逐步放寬,支持產業發展的政策逐步出臺,產業資本資金緊張的局面大大緩解。
此外,經過五次降息,目前企業貸款利率處于歷史低位,融資成本大幅降低。與之相對應的是,今年1月份以來股市回暖,“賺錢效應”再現。
因此,產業資本寧愿選擇貸款,而將減持所得資金留在資本市場做價值投資乃至投機。當然,從小非資金的投資習慣來看,該類資金比較能夠忍受較長的持股期限,因此更傾向于價值投資。
一位私募基金的資深人士表示,目前A股保持著低估值的優勢,尤其藍籌股近期漲幅較小、估值優勢更為明顯,不排除小非解禁后果斷換倉的可能。畢竟,目前遭遇小非減持比較多的都是中小盤公司和民營公司。而這兩類公司在經濟刺激計劃中能夠分得的蛋糕顯然不如央企和大型國企大。
為了進一步驗證小非資金的去向,《證券日報》記者找到了一位在券商中負責撮合大宗交易買賣雙方成交的有關人士。該人士表示,確實有相當多的解禁股在出售獲得現金的同時,也直接委托券商尋找其他優質解禁股買入。另外,很多其他途徑的資金(以中等規模的私募為主)也在大宗交易平臺尋找低調換倉的良機,畢竟,借助大宗交易抄底不易引起盤面異動。
相關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