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非”持有者要價較高惜售或為主因
牛年第一個交易日,滬市未發生一筆大宗交易,深市也僅一例。是無人接貨,還是因市場環境轉好“大小非”持有者惜售呢?根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目前了解到的情況,“大小非”持有者要價較高或為主因。
大宗交易市場為何出現間歇性“斷流”呢?中國證券報記者帶著這一疑問采訪了曾多次參與大宗交易的業內人士楊永興——深圳一位私募人士。據他介紹,去年12月29日,他獨自在大宗交易平臺吃進了3筆中信證券(600030),第二天兌現獲利匪淺。他表示,大宗交易是一個難得的套利平臺,近期一直在尋找新的交易標的,但很難找到合適的品種。他說:“以前因為市場環境不太好,大小非容易買到,但現在市場火起來了,大小非持有者也開始漫天要價,雖然中間有交易商積極促成,但仍然談不攏。”他還表示,2月底,招商銀行(600036)“大小非”將大批量解禁,近期很多同行都在積極尋找其限售股,甚至只要有一點點折扣就會接過來,但收獲仍然不多,很少有人愿意出售。
自2008年以來,“大小非”一直正面沖擊著二級市場,很多投資者對其產生了心理恐懼。不過,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A股都是在低位徘徊,“大小非”的減持欲望已然大大降低,但去年年底大盤反彈之后,減持比例驟然提高。那么,經過1月份的沉寂之后,當大盤反彈到一定高度,“大小非”是否又會加速出逃呢?
廣州證券策略研究員張廣文表示,現階段“大小非”減持概率不大,因為目前國內信貸規模已大幅增長,“大小非”的持有者并不等“錢”用,而市場仍處于低位,在此時段拋售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此外,目前金融資本的收益要高于產業資本,如果選擇減持,兌現之后的資金出路并不多。當全流通到來之后,股權將是最昂貴的資產,此時減持并不符合大股東利益最優化原則。不過,他也指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要區別對待,民營企業的大非減持并不受窗口指導的影響。(賀輝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