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2009年年初關口回望,會發現與之前數年相比,當前全球跨境資金流動正發生迥異變化。始于去年第四季度全球金融市場上金融機構大舉出售高風險資產、降低負債比例漸成風潮,國際跨境資金異動的大幕正徐徐拉開。這種變化具有哪些特點,將給新興市場國家帶來怎樣影響,我們又將如何應對?
國際跨境資金回流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披露,2008年全球FDI下降了約21%,貿發會議預計,金融危機和經濟不景氣將導致2009年全球FDI進一步下降。
在這之前的幾年間,全球跨境資金流動頻繁,體現其活躍度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增速實現著年均兩位數的高增長;同時,新興市場國家扮演著為機構投資者融資的角色,過去幾年來源源不斷從發達國家吸納國際資金入境。不過,在經歷了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這種狀況正在改變。
“FDI數量變化只是國際跨境資金變動的一個方面。除了FDI金額的減少,包括熱錢在內的跨境資金在流動方向上也發生明顯變化,它們正在從流入新興市場轉向流回發達國家,從流入金融衍生品市場轉向美元資產和部分品種的期貨市場。”中國社科院世經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明說。
跨境資金流向新興市場的熱潮正在退卻。根據貿發會議的預測,金融危機將使流向發展中國家的FDI在今年減少40%。另據世界銀行預計,2009年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入規模將降至5300億美元左右,這一數字將是2007年的一半。
專家指出,當前回流的跨境資金正進入三大領域:很大一部分回到了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以償還貸款;一部分被投資者用于購買美元資產以避險保值;還有一部分短期資金進入大宗商品期貨市場。
新興市場遭遇威脅
最近幾十年間,經濟全球化一方面形成了由新興市場不斷給發達國家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商品浪潮,另一方面形成了由發達國家給新興市場提供資金的金融大潮。如今,隨著跨境資金流動熱潮的退卻,新興市場遭遇資金回流的威脅。
專家這樣描述國際跨境資金回流的路徑和后果:以華爾街投資銀行與對沖基金為代表的國際機構投資者,在次貸危機爆發后出現了大量的賬面虧損后,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出售海外資產以抵債。由于國際機構投資者在過去幾年內對新興市場國家大舉投資,去杠桿化就必然導致國際機構投資者在新興市場國家的資產拋售,大量的短期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國家撤出。這將會導致東歐、東南亞等一些新興市場國家資產價格泡沫破滅、本幣貶值、資本與金融賬戶出現赤字,甚至引爆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