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經記者 朱秀偉 劉明濤
二級市場成交持續萎縮的背景下,大宗交易卻是集中放量,在本月接連放出巨量的背景下,昨日又有多達53筆,總額高達9.57億元的在大宗交易市場成交,創今年以來第二大單日成交額,其中QFII云集的兩大席位上演巔峰對決。
截至昨日,12月份大宗交易額已達109.57億元,占今年大宗交易總額的近三分之一,在年末出現這樣的巨量,究竟是代表機構分歧再度加大,還是另有蹊蹺?
中金上海淮海中路賣出25筆
據昨日兩大交易所昨日公布的大宗交易數據來看,共有53筆成交,總額高達9.57億元,是繼12月24日11.36億元成交后,今年以來第二大單日成交,涉及股票37只,其中成交金額最大的是中信證券,共有2.95億元,其中絕大多數賣出來自于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成交價格是17.7元,大大低于昨日收盤的18.63元。
另外有限售股上市但表現異常優秀的海通證券,昨日也有775萬股成交,買賣雙方皆是海通證券旗下營業部,但6.98元的成交價卻比昨日收盤價8.14元,整整少賣出了將近899萬元;最大單筆成交是發生在平安證券深圳福華路營業部,共成交中國平安1.26億元。
表現最為搶眼的是QFII席位。QFII已是市場不可小視的力量,其主要藏身的中金公司淮海中路營業部和申銀萬國上海新昌路營業部也常常被市場所“監控”,而且據統計它們在市場常常共同進退,不過昨日在大宗交易市場它們卻成為對手方。
在共53筆買賣中,有25筆是以上兩大席位所貢獻的,其中中金公司淮海中路營業部為賣出營業部,申萬上海新昌路營業部則是買入營業部,買賣額均為2.19億元,買賣對象均是大盤藍籌股,比如中石化、寶鋼集團、中國中鐵等,其中成交金額最大的是中國平安,成交金額為2927萬元。而總體來看,成交量均在幾十萬股到幾百萬之間,成交價除工行與二級市場收盤價一樣外,其余20多只股票均略低于收盤價。其實從12月開始,大宗交易市場就異常活躍,已經不是個案。
年末大宗交易放天量有玄機
據WIND數據統計,截止12月29日,12月大宗交易總額已經達到109.57億元,遠遠超過11月的57.17億元,占全年交易總額362.43億元的30.23%。而交易的集中發生時期則在本月的第一周和上周。本月第一周大宗交易總額高達37.17億元,也成為了今年“周冠軍”,而上周的33.09億元緊隨其后。其中12月24日的11.36億元交易額則創造了大宗交易創辦以來的最大的當天交易額,昨日成交額則僅隨其后排在第二位。
從交易席位來看,中金淮海路營業部無疑是近期大宗交易平臺的“明星級”營業部。深發展A、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石油、中國平安等等一系列大盤藍籌股都是其營業部賣出的對象。
當然,中金淮海路營業部也不是只出不進。從上證交易所大宗交易信息不難看出,中金淮海路營業部還擅長于股票“倒手”。比如,12月8日,中金淮海路營業部以8.8元的價格賣出中國石化192.41萬股給銀河證券總部,而在12月12日又以7.81元的價格從銀河證券總部購回中國石化451.97萬股。
中金淮海路營業部的對手營業部也十分有意思,呈現出接力的態勢。從國泰君安總部到申萬上海新昌路再到中信證券北京北三環營業部等。盡管事后看來這些接盤的營業部從交易后便處于虧損狀態,但是他們還是對接盤顯得非常積極,在昨日中金淮海營業部大量拋售大盤藍籌股的時候,接盤席位則再次出現了申萬上海新昌路營業部等的身影。
在市場處于調整,成交萎縮的背景下,大宗交易市場卻在年尾12月異常活躍,到底是何原因,此前有分析認為由于大宗交易多是機構所為,放量意味著機構對股價的分歧加大。但此次年末突擊放量卻解釋不通,因為市場的成交量大幅萎縮,唯獨大宗交易放量十分蹊蹺,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這與很多機構“做市值、做報表”有關,因為大宗交易的成交價格是可以事先約定的,二級市場交易卻充滿不確定性。另外這還與今年4月份出臺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有關,大小非可以通過大宗交易,將限售股賣給關聯方,以此改變限售股的性質,可以不受限制在二級市場上減持,從該規定出臺后,大宗交易平臺的交易就激增,12月則創出新高。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