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證監會4月公布有關解禁限售股轉讓新規以來,交易所大宗交易平臺成交日趨活躍,11月創出今年以來新高。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可能是大機構抄底的信號。
大宗交易額環比增三倍
Wind資訊統計顯示,11月份,兩市A股大宗交易共發生155筆,累計金額55.57億元,是10月份的4.06倍,并創出今年以來新高。此前成交最活躍月份為8月份,成交金額為35.26億元。
從成交品種來看,有限售股解禁的個股依然是11月成交的主力品種,其中尤為突出的是海通證券。從11月21日至27日的5個交易日中,海通證券共成交35筆,成交金額為25.34億元,占當月成交總額的45.6%。21日至25日,該股在競價交易系統連續跌停,使得限售股股東不得不選擇大宗交易平臺作為“救生艇”,但隨后幾個交易日中,游資在競價交易系統中大舉接盤,該股的大宗交易也迅速減少。數據顯示,賣出金額最大的營業部為平安證券(非營業場所),賣出金額為16.14億元,其次為中信證券客戶資產管理部,金額為7.02億元。其他成交比較活躍的個股有:萬科A8.85億元,西部礦業2.83億元,金地集團1.68億元,中信證券1.11億元。
分析人士指出,11月發生大宗交易的主要還是解禁限售股,尤其是在競價交易系統行情不佳的情況下,大宗交易平臺成為解禁限售股股東出逃的不二選擇。
低價引機構抄底?
目前A股平均動態市盈率在16倍左右,很多個股的市盈率甚至只是個位數,依照2008年11月27日收盤價格來計算當前市場大股東的持倉市值,機構如持有1億元現金,即可成為滬深兩市57家上市公司中的任意一家的控股大股東;如果有2億元現金,即可控股249家上市公司中的任意一家,而如果僅有0.5億元現金,也能成為426家上市公司的任意一家公司中的第二大股東。這表明,目前A股的上市公司價格非常低廉,具有一定的可收購性。這也必然會招來包括QFII、私募股權機構在內眾多投資者的眼光。
對這些機構來說,雖然可以直接從二級市場購買,但難以在很低的價位收集到足夠多的籌碼,股價的推高造成收購成本的增加,而眼下大小非減持的沖動卻正好填補了這個漏洞,特別是以幾乎折價10%左右的價位抄進,如萬科A(11月10日的折價甚至達到19.49%,蘇常柴A11月5日的折價也有14.62%,短期內或多或少還有一定的套利空間。而平價或溢價介入的,如遠興能源、廣陸數測,則說明該股具有更高的股權投資價值,就如同前些年火熱的股權投資交叉持股一樣,很多公司都曾低位持有另一家公司股權,幾年過后盈利豐厚,而眼前火爆的大宗交易或許正是鴛夢重溫的先兆。
而從近期大宗交易的買賣雙方席位來看,也印證了這種可能。賣方集中在中信證券、招商證券、中金公司等相關席位。買方的相關席位很多都與QFII和私募基金有很大關聯,特別是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證券營業部更是多家QFII和私募集中之地,而瑞銀證券的外資背景也極具想象力。本報綜合
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