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專家 > 正文
 

專家點津:第四輪牛市充分條件已具備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6日 07:58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專家點津:第四輪牛市充分條件已具備

  實體經濟降溫股市升溫

  最近央行公布今年1月份金融運行數據顯示:廣義貨幣(M2)的余額為30.35萬億,同比增長19.2%,增幅同比高4.9個百分點,創23個月新高,而狹義貨幣(M1)的余額為10.74萬億,同比增長10.6%,增幅比去年同期低4.7個百分點,由此可見M2比M1快8.6個百分點,其中雖有春節因素,但從同比增幅看,M2與M1兩者相差9.6個百分點,M2和M1喇叭口擴大。這對虛擬經濟的股票市
場意味著什么?發出了怎樣的信號?這是證券市場投資者非常值得注意的。

  因為它透露出實體經濟周期下行,經濟總體運行態勢減速苗頭開始顯現,表現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繼續放慢,出口增速明顯回落,產能過剩逐漸行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障礙,反映到微觀經濟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下降。從現已公布的上市公司2005年度報告中,不難看出凈利潤增長水平同比有所減緩,并且市場普遍估計,2006年度上市公司整體平均業績水平繼續減慢,就可見一斑了。這意味著資金在實體經濟循環中逐步沉淀下來,貨幣流通速度開始放慢,社會資本出現過剩,大量資金被閑置,從實體經濟擠壓出的剩余資金,需要尋找新的投資對象。大量生產經營閑置剩余資金,自發由實體經濟領域不斷流向虛擬經濟領域,預示虛擬經濟周期上行,

股票市場開始升溫。

  股市走牛充分條件已具備

  從我國股票市場15年來演繹軌跡上看,曾經出現過三次牛市格局,第一輪于1992年3月啟動前,M2快M1(即兩者差距)6個百分點,第二輪于1996年4月啟動前,M2快M1(即兩者差距)7.7個百分點,第三輪啟動于1999年5月前,M2快M1(即兩者差距)6個百分點,而這一次M2快M1(即兩者差距)8.6個百分點,是否第四輪牛市啟動了呢?從前三次牛市的M2快M1(即兩者差距)的經驗數據分析,以這一角度看,筆者認為M2與M1不同步走勢,喇叭口拉大已具備了股票市場走牛的充分條件。

  在宏觀經濟、金融、貨幣調控中,狹義貨幣(M1)與廣義貨幣(M2),是兩個基本的貨幣總量指標,狹義貨幣(M1)是由現金(M0)+活期存款所構成,廣義貨幣(M2)是由M1+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其他存款所構成。由于目前國民經濟中的實體經濟,一些產業出現了產能過剩現象,同時也反映存在資金過剩,表現于銀行信貸速度減慢,意味著實體經濟的工商企業等機構,"活期存款"增加額減少,自然引發狹義貨幣(M1)同比降速,那么儲蓄存款和其他存款的增加額增速,直接對應的則是廣義貨幣(M2)加速,尤其現在外匯儲備占款,達到基礎貨幣供應量的74007億元人民幣,由此形成當前"寬貨幣、緊信貸"的格局,銀行存差達到9.2萬億元的歷史最高紀錄,這種狹義貨幣(M1)與廣義貨幣(M2)增長速度呈現喇叭狀的"剪刀差",說明實體經濟中貨幣流動性正在降低,貨幣資產的儲蓄功能得到強化,在如此貨幣市場環境條件下的寬貨幣,實體經濟的緊信貸,客觀上造成資金過剩,必然要尋找新的投資領域。

  所以,對已經回落調整了將近5年的股票市場,而且在

股權分置改革30%左右的價格折扣下,經過自然除權股票價格大幅度下降,從新綜指的平均市盈率看,目前滬市市盈率約為12倍,深市市盈率約為13倍,與周邊成熟股市已接軌,另外股改步伐繼續加快,在自然除權效應下,市場平均股價、市盈率、市凈率還有繼續下調要求,使股市投資價值日益凸現,形成了資金"洼地"效應。從而構成對貨幣市場寬貨幣的資金,和實體經濟的過剩資金的吸引作用。

  雖然大盤上漲到滬綜指1300點位置,但與2003年11月,2004年8至11月,2005年3月的1300點,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因前三次1300點,其市盈率為30至34倍,平均股價為6.20至6.40元,而現在滬綜指市盈率約15倍,平均股價為5.20元,說明股市泡沫大部分被擠掉,未來投資收益將大于風險。加之在M2與M1喇叭口擴大,M2比M1快8.6個百分點,對資金推動型的A股市場而言,已經具備了第四輪牛市的充分條件。因此在滬綜指1300點附近,不要輕易被震蕩洗出局,而應是調倉換股增持布局的好時機。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