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曹攀峰
如同三年前,公募、私募和券商資管三大投資機構再次集體淪陷。證券時報記者采訪近10位公募、私募基金和券商資管的投資經理,他們大多坦承誤判了今年的市場行情,因而導致了業績下滑,產品創新成為他們的出路之一。
淪陷于“消耗戰”
“今年沒做好有我們自身的原因,要給投資者道個歉。”去年的私募冠軍南京世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常士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表示,今年以來,他試圖復制去年“選定核心品種,把握結構性行情”的投資模式,但今年股市系統性風險的增大令他猝不及防,且因其管理資產規模的增大,令其去年的投資模式大受打擊,去年的成功反而造就今年的失敗。
與常士杉類似,多家機構投資經理向記者坦承,判斷失誤,缺乏對系統性風險的準備是今年投資受挫的重要原因。
“年初,多數機構預測今年應是逐級向上的行情,而現實完全相反,機構預測與現實走勢大相徑庭。”申銀萬國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單蔚良分析說。
年初,多數機構認為,彼時,歐債問題已穩住陣腳,美國會緩慢復蘇,中國經濟問題不大,大多券商研究所均表達了對今年行情的期待。而一路走來,上述預期全部落空,歐債危機惡化,美國復蘇受阻,中國CPI高居不下,經濟增長放緩。上證指數在諸多不利因素沖擊下,節節敗退。
上海某私募人士則認為,今年股市下跌有其自身原因。去年上證指數下跌14.6%,市場存在著跌后攀升的投資預期。而實際上,很少有人注意到,去年中小板綜指和創業板指數是大幅上漲的,漲幅分別為27.6%和15.3%。而今年,暴跌的板塊也集中在創業板和中小板。
大跌之下,所有機構均遭虧損。單蔚良認為,事實上,今年的投資環境要比2008年惡劣得多。
“2008年是急跌,機構們對于熊市的到來有一定預期,而今年的行情如溫水煮青蛙,慢慢把各路機構消耗得筋疲力盡,今年大盤出現四五次反彈,每次反抽均會再深套部分資金。”單蔚良表示。據統計,今年下半年來,分別在6月21日、8月9日、9月21日、10月24日和12月1日出現5次反彈,而每次均是沖高回落,搶反彈的資金大多被套。這也就不難說明,為何今年指數下跌幅度不及2008年,虧損面卻高于2008年。
加強風控多創新
今年的行情下,不投資就是最好的投資,但這只是“事后諸葛亮”。當行情進行中,很少有機構愿意退出市場。
“無論是公募、私募還是券商理財,排名都很重要,大家都重倉或者看好行情,極少有人有勇氣看空。”德邦證券分管資管業務的副總裁武曉春表示,這也是資管行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原因之一。
那么,當此類行情再度出現時,各路機構到底有何應對之策?多位投資經理給出了答案,要利用目前市場上的量化投資工具、套利制度等,做好產品創新,以求突圍。
事實上,今年來,各路機構已在探索產品創新之路。如私募基金和券商理財產品均瞄準定增產品;券商理財在股市投資中,引入期指對沖,引進固定比例投資組合(CPPI)和各種套利投資策略等。
如國泰君安資產管理公司今年發行的君享套利1號、2號等5只套利產品,均取得了正收益,該產品就是運用了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套利、分級基金配對轉換套利、轉債轉股套利等各種套利策略,捕捉由市場無效性產生的定價偏差,從而獲得了較高回報。
除了產品創新外,常士杉也表示,以后要把風險控制落到實處,在市場仍缺乏充分的對沖工具時,該公司從期貨公司引來一位負責人做風控總監,用期貨公司的手法來管理基金,以嚴控風險,同時采用分散投資的方法,以解決資金流動性難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