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興:中國股市創新--升級全流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30日 17:32 新浪財經 | |||||||||
麻興 升級全流通是我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原理制定的一套中國股市全流通解決方案。 前言:
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是中國股市的大難題,而現有的各種全流通方案都是從個人主觀意志出發制定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的規律,股市的發展也應該有其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任何改革若不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都必將失敗。本文嘗試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相關原理分析股市的客觀規律,并根據此規律提出了一套與眾不同的全流通方案。敬請品評! 相對于股市而言,投資活動(對于企業叫融資活動)就是股市的生產活動;投資者出錢投資的能力和由投資而產生回報的能力(即上市公司的生產力)構成了股市的生產力;投資者與投資者之間的關系和投資者與大股東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之間的關系)構成了股市的生產關系;流通溢價(就是股價與上市公司每股凈資產值之差)與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就相當于是股市的產品。全流通制度與非全流通制度其實就是股市生產關系中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之間關于股市產品—流通溢價的分配形式。 因為上市公司股份的流通方式是股市生產關系中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之間關于股市產品—流通溢價的利益分配形式,所以無論實行什么流通方式,都不是隨人的主觀意志而轉移的,都是由客觀因素—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生產力水平不能滿足市場要求的上市公司只能實行非全流通制。而上市公司生產力水平發展提高到一定水平時,能滿足市場要求了,便可引發股市生產關系的變化,即流通方式從非全流通制升級至全流通制;生產力水平能滿足市場要求的新上市公司便應允許它以全流通制的方式發行上市。 這就是升級全流通,它主要有以下兩點好處: 1、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可知,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并隨著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我國證券市場占總股本2/3的非流通股若允許其在股市流通,必然要極大地改變股市的供求關系,股票供大于求而上市公司的生產力水平并未提高(即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未有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原理必然會引發股價大幅下跌,向價值回歸,甚至要低于價值。而升級全流通主張大股東用上市公司業績的增長與回報股市的增多,即用上市公司價值的提升來換非流通股的流通權,這實際上就是把全流通作為了一種促使大股東提高上市公司生產力水平的股權激勵手段。雖然升級全流通后也會出現股票供給大增的局面,但上市公司價值的提高能吸引場外資金大舉入市投資,從而平衡了股市的供求關系。如此,大股東在證券市場上同股同價減持股份套現的同時投資者還能保持盈利,這才是解決全流通與股權分置問題雙贏的方案! 2、升級全流通能使非流通股股東的賬面資產大幅上升并獲得暴利。我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激發起上市公司大股東提高公司業績與回報股市的熱情;才有可能挽留住那些原本打算去海外上市的優秀企業,回心轉意在本土上市。這樣做能極大的提高中國股市上市公司的質量與股市生產力水平,這對股市的發展十分有利。 上市公司的生產力我認為主要包括4個方面:贏利能力.成長能力.償債能力.現金分紅返還股市的能力。 1、衡量上市公司贏利能力的指標主要是凈資產收益率與總資產收益率。 2、衡量上市公司成長能力的指標主要是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與凈利潤增長率。 3、衡量上市公司償債能力的指標主要是速動比率與資產負債率。 4、衡量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返還股市的能力的指標主要是派息率與股息率。 (注: 1、之所以用凈資產收益率這個指標而不用每股收益,是因為凈資產收益率這個指標的大小不受上市公司股本擴張的影響。 2、總資產收益率這個指標可以反映出上市公司利用企業資源進行負債經營的效率與能力。而不計風險的高負債經營理論上能夠產生無窮高的凈資產收益率,這正反映了上市公司財務結構不合理,經營不穩健,抗風險能力太差。所以光有凈資產收益率這個指標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還不行,必須同時看總資產收益率這個指標的高低。 3、一般來說,上市公司收入占公司總收入70%以上的業務才能稱為是公司的主營業務。若上市公司業務是多種經營的,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這個指標可由營業收入增長率指標來代替。 4、制定償債能力指標標準時,公司短期償債能力指標速動比率的大小要參照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率的大小來確定,對于周轉率大的公司,速動比率可以適當要求低一些,而對于周轉率小的公司,速動比率就要適當要求高一些;公司長期償債能力指標資產負債率的大小則要與公司總資產收益率指標的高低結合起來分析,對于總資產收益率高(注:是指不但公司總資產收益率值高,而且與公司借款利率相比高出的幅度大。)的公司,由于資產盈利能力相對較強而償債壓力相對較弱,公司可允許的最高資產負債率就可以定得適當高一些,反之對于總資產收益率低的公司,公司可允許的最高資產負債率就要定得適當低一些。 5、與股票市價相關的股票投資收益分析,是上市公司財務分析的一項基本內容,所以把其相關指標列入生產力標準是完全必要的,也可以說是不可缺少的。這類指標中最重要的指標公認為是市盈率,而我之所以不用市盈率這個指標,是因為對于相同市盈率的公司,不現金分紅而保持高增長率的公司與大量現金分紅還能保持高增長率的公司的生產力水平是不一樣的。而且,派息率=(每股現金紅利/每股收益)*100%;股息率=(每股現金紅利/每股股價)*100%;市盈率=每股股價/每股收益=派息率/股息率。可見市盈率這個指標完全可由股息率與派息率這兩個指標來代替,它們比單一指標市盈率更能詳細地反映出上公司的生產力狀況。而派息率與股息率反映的就是上市公司現金返還股市的能力,所以我把上市公司現金返還股市的能力列在了全流通生產力標準之中。 以上各生產力指標必須都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水平),上市公司的股份才能升級全流通。而全流通生產力指標中最有爭議的我認為就是股息率了。 大家都知道股息率這個指標是由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派息率/股票價格得到的。在每股收益和派息率都不變的情況下,股價越高股息率越低,股價越低股息率越高。于是問題出來了,要讓股息率這個指標達到全流通生產力標準,股價應定多高才對呢?是歷史最高價呢還是歷史最低價?是歷史總平均價呢還是股票現價?我想,在股息率定價這個問題上,最好由類別股東大會來解決,讓兩類股東自己討價還價,直至討論通過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但這個價格絕不可低于“流通股股東保護價”。我提出的這個流通股股東保護價概念又可叫投資者原始成本價。它是由上市公司在證券市場上股權融資金額的總和(包括新股上市時的募集資金,歷年來投資者繳納的配股資金,增發資金,及可轉債轉股資金等等。),減去歷年來上市公司發放給投資者的全部稅后現金紅利的總和,得到投資者在上市公司投入總的原始成本。再用此原始成本除以投資者現有的流通股本,便得到了投資者原始成本價。這是個未經任何炒作的原始價格,以此價格計算出來的股息率理應必須達到全流通生產力標準,上市公司的股份才能升級全流通。這是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業績與回報最起碼的要求,否則便是損害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但同時也得有一個“非流通股股東保護價”,這個價就是經過類別股東大會討論通過的兩類股東都認可的那個股息率的定價。以后只要上市公司的股息率按此價格計算達到了全流通生產力標準即可,而股票現價再高也不用管了。以防范市場炒作行為使股價總是高高在上,以至于無論上市公司如何提高凈利潤提高每股收益,股息率指標也永遠達不到標準,這樣對大股東來說是不公平的。綜上所述,我提出上市公司股息率這個指標達到全流通生產力標準,應是指分別按流通股股東保護價與非流通股股東保護價計算出的股息率值都達到了全流通生產力標準,這應該是最公平合理的做法。 其次還有爭議的指標是派息率,這關系到公司凈利潤分配的問題。著名投資家沃倫-巴菲特認為:若上市公司有好的投資目標,能有高的投資收益率,則公司應保留所有利潤進行再投資;若擁有不斷增加的現金卻難以獲得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率,那公司唯一合理的做法就是將這些現金返還給股東。具體做法有兩種:1.增加現金紅利。2.回購公司股份。只有這樣做才能滿足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所以我建議:只要在理論上上市公司的派息率與股息率都能達到全流通生產力標準,但上市公司真有投資收益率高于全流通生產力標準中的凈資產收益率的好項目可投資,那可由類別股東大會來決定是否少派息或不派息,此時實際上的派息率和股息率若達不到全流通生產力標準可以原諒。 再其次有爭議的指標是速動比率與資產負債率,在公司的實際經營中,可能由于某種原因,如:投資建設一個新項目急需大量借款,致使公司短期內速動比率過低或資產負債率過高從而達不到標準的要求,我建議此時公司大股東可以向類別股東大會解釋情況并申請原諒。 最后可能還有爭議的指標是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與凈利潤增長率。由于市場變化無常,所以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與凈利潤的增長很難保持一個穩定的增長率,大多是呈臺階式或波浪式上升。我建議此時大股東可向類別股東大會申請變更計算增長率的方法,如:用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與凈利潤3或5年的平均值來代替現值計算增長率的大小。只要計算出的均值增長率能滿足標準也可,因為這說明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與凈利潤總的發展趨勢是合乎要求的。 關于全流通生產力標準確定的方法,我想既然是“讓中國股市與世界股市接軌”,那么當然要用西方成熟股市的生產力標準來確定!但西方各國股市的生產力水平高低也各有差異,我認為制定中國證券市場股份全流通生產力標準最好是參照美國股市的生產力狀況。因為美國股市是現今全世界最好的最成功的證券市場,他們股市全流通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水平最相適合。 制定全流通生產力標準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同經濟周期與不同市況(牛市與熊市)下上市公司生產力水平會有不同。這樣實際上的全流通生產力標準就不是個定值,而是一個可隨著經濟周期與市況不同而上下浮動的區間值。但這個區間不可過大,過大則說明經濟或股市出現了極其意外的情況,此時計算出的生產力標準值失真了。如: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歷史上因為過分的炒作,平均市盈率曾高達百倍以上,這就是不正常的現象,屬于小概率事件,故不應計入計算標準。至于每年的全流通生產力標準值具體應定為多少,可統一決策由管理層來確定,也可分散決策交給各個上市公司的類別股東大會由兩類股東自己來商討確定。 2、不同發展周期的公司應有不同的全流通生產力標準。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按上市公司凈資產值的高低分級,如:分為大中小三個級別,每個級別又可以細分為若干個子級別,還可以建立超大和超小兩個特殊級別。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全流通生產力標準表,此表可以反映出資產規模小的上市公司一般正處于成長期,所以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與凈利潤增長率指標要求較高,而派息率與股息率指標要求較低;而資產規模大的上市公司一般處于成熟期,所以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與凈利潤增長率指標要求較低,而派息率與股息率指標要求較高。如此制定的上市公司股份全流通生產力標準最合情合理!但也會有例外,由于行業產品的不同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公司資產規模不大可已處于成熟期,成長能力不行分紅派現能力卻很強;有的公司資產規模很大了可還處于成長期,成長能力很強而派現能力卻弱。我建議此時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可向類別股東大會解釋情況,并申請變更本公司的生產力標準,即可從全流通生產力標準表中尋找出一個適合本公司發展狀況的標準來代替。這樣做能在不損害流通股股東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護了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合理權益。 3、之所以制定全流通生產力標準不按行業細分,是因為不同行業的收益率水平差距實在太大。在優勢行業,可能公司收益率10%也達不到標準;而在劣勢行業可能公司收益率5%就能達到標準升級全流通了,這顯然是不公平的!這么做也不利于股市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4、特殊行業應有自己的特殊標準。如:銀行業。因為銀行業的主要利潤來自存貸款的利差,而存貸款利率是由國家管制的,不由銀行自己定,所以銀行業情況特殊應單列出來制定標準。此外,評價銀行業生產力水平還應增加如: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與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等銀行經營抗風險能力指標。 5、若生產力標準表中的某一個級別的上市公司都是公認的優質公司,這一級別的上市公司生產力最低水平也很高。則制定這一級別的生產力標準,就可以靈活一些,不用取其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而可按其最低水平或次低水平來確定;反之,若某個級別的上市公司的質量普遍較差,則這一級別的標準又可按其最高水平或次高水平來確定。當然這么做應該開個投資者聽證會取得投資者的同意。 6、虧損公司,摘牌公司,及股價低于一美元要摘牌的公司絕不可計入計算標準。而更嚴格的要求應該是,將股價跌破了發行價其投資價值不被市場認可的公司也不計入計算標準。 我認為全流通生產力標準定得適當的高一些要比低好,尤其是股息率定價中的非流通股股東保護價,最好是定在股票歷史最高價。理由有三: 1、對投資者有好處。上市公司的生產力若真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股價必有相應的大漲。則深幅套牢的投資者全能解套,投資者全能獲利就全能滿意。 2、對大股東也有好處。上市公司的生產力水平越高,則上市公司的價值就越高,等到升級全流通時,大股東的非流通股就越能賣個好價錢,賣個天價! 3、對證券市場更有好處。上市公司的生產力水平越高其投資價值就越高,就越能吸引場外資金入市,從而有利于證券市場發揮融資功能。 升級全流通的方法分為兩類。 (一)、已上市公司的升級全流通的方法。 只要中國上市公司4個方面的生產力指標全都達到了全流通生產力標準,那么上市公司的股份就可以從非全流通制升級至全流通制了。因為上市公司這4個方面的指標與西方成熟股市同級別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相一致了,就可以認為中西方上市公司生產力水平已經接軌,根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則上市公司股市生產關系中的流通方式也就可以接軌了!而生產力水平未能接軌的上市公司,就只好保持其現有的流通方式不變,或者進行“補償全流通”。 補償全流通其實就是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股息率。解釋如下: 股息率=派息率/市盈率 而降低市盈率的方法有兩個:1.提高每股收益;2.降低流通股每股價格。 a.提高每股收益的方法有三個,(注:每股收益=上市公司凈利潤/總股本) (1).發展生產提高公司凈利潤。若凈利潤無法提高,那就只好進行資產重組。將劣質資產從上市公司置換出去,再將優質資產置換進來,從而提高公司凈利潤。 (2).將非流通股按一定比例縮股,以縮小公司的總股本。 (3).上市公司按凈資產值回購部分非流通股再注銷,以縮小公司的總股本。 b.降低流通股股價的正常方法有三個, (1).將非流通股拿出一部分送給流通股股東,進行送股除權降低股價。 (2).將非流通股拿出一部分按凈資產值配售給流通股股東,進行配股除權降低股價。 (3).有些上市公司大股東不愿意送股/縮股/配股/回購以至于喪失了對上市公司的控股權,那也可以拿出一定量的現金送給流通股股東,進行送紅利除息降低股價。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所謂的補償全流通的補償措施無非就是縮股,送股,配股,回購或送現金紅利這么幾種,且配股與回購這兩種補償方式雖然名為補償,可實際上并沒有造成大股東賬面上的資產流失。但是這些補償措施都改變不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標,也改變不了其成長能力指標及償債能力指標,能改變降低的只是上市公司市盈率這一指標。從而在上市公司派息率一定的情況下,“股息率”這一指標可以得到提升,所以我說補償全流通其實就是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股息率。 同樣,這些補償措施也能使分別按流通股股東保護價與非流通股股東保護價計算出的股息率指標得到提升。具體怎樣提升的,讀者可根據兩者的計算公式自己分析,我在這里就不詳加解釋了。 公式: 1.以流通股股東保護價計算的股息率=每股收益*派息率/流通股股東保護價=(上市公司凈利潤*派息率/現有總股本)/((上市公司在證券市場上股權融資金額的總和-歷年來上市公司發放給投資者的全部稅后現金紅利的總和)/投資者現有的流通股本) (注:流通股股東保護價并不是一個定值,它隨時隨著上市公司再融資的情況而改變。) 2.以非流通股股東保護價計算的股息率=每股收益*派息率/非流通股股東保護價=(上市公司凈利潤*派息率/現有總股本)/非流通股股東保護價 (注:非流通股股東保護價也不是一個定值,它可以隨著上市公司送紅利除息或送轉股除權或配股除權而不斷地降低。) 我講的這個“補償全流通”方案是與眾不同的。它是指非流通股股東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標,成長能力指標,償債能力指標及派息率指標都已達到了全流通生產力標準的情況下,可就是分別按流通股股東保護價與非流通股股東保護價計算出的股息率這2個指標還未達到標準,同時大股東又不愿意采用提高公司凈利潤的方法,于是大股東可采用縮股,送股,配股,回購或送現金紅利的任意方式補償給流通股股東,以使這2個股息率指標也能達到標準,從而達到升級全流通的目的。但若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長能力,償債能力方面的指標未達到全流通生產力標準,那么即使大股東采取了補償措施也不能讓他全流通。因為光補償解決不了那些上市公司質地太差的現實。而上市公司的質量是整個證券市場的基石,我們能把全流通的證券市場這一萬丈高樓建在沙土地上嗎?廣大投資者,各位專家,管理層的相關人士們請仔細斟酌吧! 我認為: 1.德國實行全流通制度的創業板被迫關閉的失敗教訓我們應該好好吸取。教訓在于在全流通制度下,上市公司卻是普遍的低收益.低成長,投資者不愿意把錢投給這樣的公司與股市。而美國同樣實行全流通制度的納斯達克市場成為全世界最成功的中小企業板市場的經驗我們應該好好借鑒。經驗在于納斯達克市場為了做到上市公司普遍的高收益.高成長,提高了上市門檻,規定股價連續120個交易日以上低于一美元的上市公司就要被摘牌,為此納斯達克市場不惜讓摘牌的企業比新上市的企業數量還多。事實證明,全流通制僅適合于具有發達生產力水平的上市公司與股市。而不顧生產力水平如何,任由大量的低收益.低成長的公司進入全流通的證券市場的做法,豈不是要步德國創業板之后塵?中國股市崩盤之大禍恐怕就在眼前! 2.制定出一套統一的公開的全流通生產力標準表,可使一個上市公司的股份能不能全流通;全流通要不要補償給投資者;補償多少才最公平最合理等難題全都能迎刃而解。無論大股東還是投資者,無論專家,社會民眾還是政府管理層對此都不會再有任何爭議。根據升級全流通的方法可知,對于那些高質量的上市公司,少補償或不補償就可以讓它股份全流通了;對于那些質量稍差的上市公司,就得多補償一些股份才能全流通;而對于那些低收益.低成長的上市公司就是補償的再多,股價再低,市盈率再低,又有投資者愿意買這樣的股票嗎?(注:關于這一點,看看滬深兩市已經有多少只跌破了發行價,跌破了凈資產值的股票就明白了。)所以不惜冒著自己的資產流失的危險,冒著失去對公司控股權的危險去搞什么補償全流通以套現手中的非流通股(注:指的是社會上提出的那些補償全流通方案),這樣做的大股東真是愚蠢至極。我看與其搞這樣的補償全流通還不如搞資產重組,因為上市公司的股份有了可以升級全流通的預期,其上市公司的殼也升值了,賣殼能賣個好價錢! (二)、新上市的公司升級全流通的方法。 新股要以全流通的方式發行上市,必需要經過兩步過程。第一步是先向證券市場“新股詢制”。所謂的“新股詢制制度”即是讓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自己來決定此上市公司的發行方式是全流通還是非全流通;第二步才是向證券市場的“新股詢價”(注:這么做就是為了實現新股發行的流通方式與發行價格都完全實行市場化的原則)。但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必須承諾在上市后手中的股份有一定的鎖定期,至少三年。在鎖定期滿之時,上市公司全部生產力指標都能符合全流通生產力標準(注:因為新股上方沒有套牢盤,所以按非流通股股東保護價計算的股息率指標可以不要求。),否則自動取消自己的全流通資格。如果大股東對自己公司上市的流通方式或發行價格不滿意,則大股東有放棄發行股票的權力。 記得馬克思在著名著作《資本論》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資本就敢于冒絞首的危險;而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于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因此不排除有上市公司大股東為達到股份全流通牟取暴利的目的而業績造假的可能,所以升級全流通還應有保護投資者的措施。 我建議: 1.上市公司(老股和新股都包括在內)升級全流通后,大股東的股份都必須有至少三年的鎖定期,以便讓投資者有時間觀察上市公司的發展狀況,防止個別上市公司大股東業績造假現象的出現。 2.鎖定期滿后,大股東的股份每年可進入流通市場流通的股數也應有限制。一般應為原有流通盤的5%-35%,(注:此法還可以防止出現大股東做莊控制市場的可能)。具體數量應根據公司實際的經營發展狀況由類別股東大會討論決定,上市公司的投資者對此有決定權。例如,應收賬款是反映企業利潤質量的指標,若應收賬款占銷售額或流動資產的比重過大賬齡過長,則將來計提壞賬準備的可能性很大,公司利潤的質量就較差,此時投資者便可行使權力讓較少的大股東的股份進入市場流通。 3.若在此期間上市公司的業績出現了下滑,又達不到全流通生產力標準了,那么應立即停止大股東的股份流通的權力(注:已獲得類別股東大會許可流通的股份不算在內),直至上市公司的業績連續2年恢復達到標準為止。 4.加強監管與處罰力度。 中國已經加入了WTO,從而更加緊密地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潮流當中,如果我們自身缺乏相應的生存發展的國際競爭能力就會被淘汰。人民幣要自由兌換,QDII要實行。中國投資者都搶著把手中的錢兌成外幣去投資外國股市,是每一個有責任感的炎黃子孫都不愿看到的事。中國股市與世界股市接軌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是大勢所趨。可全流通與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猶如一把利劍高懸在股市之上,為此有多少投資者,有多少機構,有多少資金不敢入市,不愿入市,不準入市?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縱觀中國股市,我認為全流通最大的障礙不是以前股票發行的市盈率太高,從而造成兩類股東的持股成本差異過大;也不是全流通后,大股東減持套現手中的股份,從而造成股市供大于求的局面;而是我們的市場沒有像西方成熟股市那樣的生產力水平,那樣的對投資者的回報,卻要非流通股股東來分享幾乎完全是由投資者的金錢累積起來的流通溢價,投資者不答應!但只要我們按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規律辦事,盡快參照西方成熟股市,制定并推出讓投資者滿意的,中國上市公司股份全流通生產力標準,盡快推行有利于股市生產力發展,股市國際競爭力提高的全流通方案,那么中國股市的新興+轉軌之路就不會是那么痛苦與漫長。 結束語: 在中國由于不同地區和不同部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所以在生產關系上不搞“一刀切”,而是讓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讓多種分配形式共存。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十分適合中國國情,它極大的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極其成功的經驗。 那么在中國證券市場,各個上市公司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也不同,為什么上市公司股份流通方式就非得搞“一刀切”,要么都非全流通要么都全流通呢?為什么不能讓非全流通制與全流通制等多種流通方式共存呢?非全流通制度是有弊端的,但誰又能保證在全流通制度下這些弊端就沒有了?相反非全流通制度也不是一點好處也沒有,至少它可以向上市公司大股東發出警告:你的公司業績不行所以你的股份還不能分享流通溢價,你得提高公司業績了。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但同步富裕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從而帶動越來越多的地區與人們實現共同富裕。 那么在中國證券市場,優秀上市公司與績差上市公司在生產力發展水平差距那么大的情況下同步實現股份全流通這可能嗎?我認為應該借鑒經驗允許和鼓勵優秀上市公司率先實現股份全流通,以帶動績差上市公司提高業績也實現全流通。 全流通應該是大股東與投資者共同富裕之路,而不應該是又一次“大躍進”。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82628888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