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股改在無奈中蹣跚前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9日 17:35 新浪財經 | |||||||||
曹中銘 股改中出現梁穩根發表著名的“智豬博弈論”,到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在與基金溝通時竟然宣稱股改是在“斗地主”,再到通威股份董事長劉漢元因拒付高對價被市場稱之為“通威牛人”,筆者以為并不是偶然的現象。盡管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來相對獨立,盡管上述三家上市公司均為民營企業,但透過表象,凸顯出的是非流通股股東的“大股東本位”
股改延續著平均每周一批的“慣性”,10送3也基本上在市場中形成了某種默契。但事實上,就是這樣的對價水平,是否真的能彌補非流通股大量上市后給流通股股東所造成的損失,是否真的能達到股改當初的預期,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所有已經完成相關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中,沒有幾家支付的對價是能令流通股股東滿意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除了只有少數方案被否決之外,其它的都獲得了通過,有的甚至是高票通過。雖然說股改是利益雙方的博弈,但出現如此結果其實是流通股股東的無奈選擇。那么,縱使中國股市實現了全流通,我們能說股改取得了成功嗎? 股改初期,國資委就出臺了有違證券市場“三公”原則的《股改指導意見》,利益的天平傾向于國有大股東。雖然其后諸多規章制度相繼問世,有的也在不斷完善之中,雖然流通股股東也有類別表決這一“防身法寶”,然而鐵的事實說明,在流通股股東已對股票市場信心喪失殆盡的情形下,股改儼然成為了市場中大股東們(包括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中的大股東,如機構投資者等)的游戲。這也是監管層高舉“股改中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社會公眾投資者利益”的大旗但卻名不副實的根源。解決股權分置并不是萬能的,但不解決卻是萬萬不能的,而不能充分保護流通股股東利益的股改又能取得什么樣的后果呢? 截止到目前,股改確實可以說進入了“深水區”。不僅大型央企、地方國企、民營企業、A+H型、A+B型等等上市公司紛紛亮相,就連那些ST類公司也粉墨登場。問題是,某些常年虧損公司、扭虧無望的公司,其股改到底有什么意義?難道說僅僅是為了全流通?如果是這樣,那還不如建立方便快捷的退出機制讓此類公司直接登陸三板市場去“全流通”。一來有利于樹立主板市場的價值投資理念,二來也可以防止這些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趁股改之機渾水摸魚達到套現的目的,另外還可以減輕主板市場非流通股上市后的擴容壓力,可謂一舉多得。 不幸的是,監管層只看到解決股權分置的重要性,而沒有預防后股權分置時代相關弊端的措施,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注定會留下后遺癥。既然監管層提倡價值投資,就應該在股改中將其融合進去。按照“成熟一家、股改一家”的原則,將真正能夠進行股改的上市公司實施股改,而不能為了政績將那些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也讓其混雜進來。如GST寧窖差點成為兩市的“破產第一股”,在股權轉讓之后大股東進行了資產重組,盡管預告05年度會實現盈利,而其目前每股未分配利潤為-2.2346元,它的投資者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得到回報,連這樣的公司也能實施股改。那么,誰會是最大受益者呢? 不少上市公司在股改中心懷鬼胎,各自打自己的如意算盤。業績差的為了日后的全流通變現,業績好的為將來的“圈錢”申領“通行證”,或者是為了實施股權激勵而股改。客觀地說,股改已在利益的誘惑下變了調,股改偏離了最初的軌道和初衷,這樣的股改當然難言成功。如此局面,股改也只能在無奈中前行了。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82628888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