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強:權證究竟是為誰服務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6日 18:12 新浪財經 | |||||||||
韓強 6月1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權證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6月19日42家公司進入第二批“試點”。 最引人注目的是6月22日的《寶鋼方案討論版》:向流通股股東每10股送1股,同時
《成都商報》記者毛晉楠就此采訪了部分市場人士,請他們將本方案進行分析,這里我們進行簡要說明: 比如張三,對于10比2的認購權證,他既可以選擇在到期日行權,也可在權證上市后賣出。如果選擇在到期日行權,則他可以以4.18元/股的價格從寶鋼集團按10比2買入寶鋼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股票;很明顯,只有當寶鋼股份當日的股價高于4.18元/股,行權后才有利可圖。 張三也可選擇在權證上市后賣出認購權證,該權證的理論價值為股票價格與行權價格之差,由于市場可能對權證進行炒作,因此,賣出權證的價格可能較高,也可能較低。 對于張三擁有的10比5的股認沽權證,他同樣也可選擇在到期日行權,或者在權證上市后在二級市場賣出。 大家想一想,記者請專業人士進行分析,舉了很多例子才說了大概,這樣的方案實際上是用普通投資者看不懂的方式進行所謂的“保護投資者”,究竟是真正保護投資者呢,還是要從投資者身上再撈一把呢?因為10比2的認購權證,要投資者到期日行權,以4.18元/股的價格從寶鋼集團買入股票,這不是變相增發嗎?號稱不缺錢的寶鋼已經用每股5.12元向投資者10比10進行了增發,現在又要以10比2讓投資者再進行認購權證買股票,而這4.18元/股,正是寶鋼增發后的每股凈產值,也就是說,增發是讓投資者為非流通股做貢獻,然后再用你做出的貢獻讓你通過認購權證再買股票,這難道不是反復圈錢嗎? 至于10比5的認估權證是很難操作的,不僅需要專業知識,而且需要把握很難預測的市場行情。一家基金的投資總監則表示,手中目前共有近4000萬股寶鋼股份,對認股權證用定價模型進行收益測算還沒有得出最后結果,正在和同行商討!斑@個方案實在麻煩”。東吳基金公司總裁徐建平先生就曾表示過,如果試點方案過于復雜,甚至一些專業投資者都難以完全理解,那么試點就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6月28日寶鋼股份公告了董事會決議及股權分置改革說明書:寶鋼集團作為上市公司唯一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股東支付對價,流通股股東每持有10股將獲得2.2股股份和1份行權價為4.50元、存續期為378天的認購權證。 這就是說討論版的蝶式方案被否決,新方案比較明確了,然而事情并沒有劃句號。6月30日《上海證券報》刊登了《訪上證所副總經理劉嘯東》的長篇報道,不僅大談各種權證,而且文章的結尾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記者:你如何評價寶鋼的權證方案? 劉嘯東:寶鋼能做出這樣的方案,已很不容易。在權證這個事情上,我們都是在超常規地做。權證規則目前還沒有正式定稿公布,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都在努力地探索。從我個人來說,我還是贊成寶鋼最初那種組合型的權證方案,馬鞍型或者說蝶型的。在我看來,認購權證加上認沽權證的方案,是一個最佳方案。對流通股,股票上漲,認購權證賺錢;股票下跌,認沽權證賺錢。對大股東來講,如果對股票有信心,可以發認沽權證。這是一個雙方能多贏的方案。但我們也必須要面對現實,畢竟這么復雜的東西,投資者一時難以理解。所以任務還非常艱巨。正如尚福林所說,“開弓沒有回頭箭”。權證方案已經開始,當大家看到它的好處時,就會有很多的人去做! 這段話充分顯示了我們股市不規范的特點:“在權證這個事情上,超常規地做”,請問:“超常規”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常規”?怎樣“超”?“權證規則目前還沒有正式定稿公布”,為什么寶鋼就提出了權證方案?在沒有正式規則的情況下提出權證方案,這合法嗎?這是不是就是超常規?寶鋼的蝶式方案雖然被否決了,但是劉嘯東“還是贊成寶鋼最初那種組合型的權證方案,馬鞍型或者說蝶型的”。為什么呢?因為越復雜、品種越多,交易量就趙大,收取的手續費就越多。 權證是什么?是金融衍生品,與期貨有相似之處,其風險是很大的。而且寶鋼的主力是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一旦權證上市交易就會引起多空雙方的博弈,這不僅要消耗大量的資金,而且會引起更大的風險,甚至會出現類似327國債期貨那樣的風險。 說穿了,交易所打著“解決股權分置”的旗號,推出權證是為了謀取自己的利益,無論多空雙方誰輸誰盈,手續費照收不誤,交易所都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們提醒管理層解決股權分置要使出誠意來,用普通投資者,甚至是專業機構都很難把握的權證進行所謂“創新”,這不僅會引起市場巨大的風險,而且會由此引起不同利益層的矛盾,這不利于股市的穩定與和諧社會的建設。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82628888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