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蒙:為什么說平準資金不是大老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30日 17:07 新浪財經 | ||||||||
阿蒙 作為寵物,貓不光供人玩賞,還能捉鼠驅害、性情溫順,因而一直以來深受民間喜愛。對待貓科動物--老虎,人們的感情則十分復雜。說到老虎,大家都非常熟悉,可怕、可敬、可愛很難定奪。談虎色變、虎虎生威、如虎添翼、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等,就是人們對這種情愫的宣泄。大人們喜歡講老虎的故事,小孩子喜歡聽 ,“老虎來了” 則成了哄小
老虎被稱作貓科動物,是因為老虎跟貓十分相像。話又說過來,難道老虎是老貓變的?虎是不是由貓變的,進化論也好、遺傳學也好,至今還沒有準確說法。盡管如此,現實中老貓變老虎的故事還是時有發生,“老虎來了” 也不僅是哄小孩的“伎倆”。 今年三月,《財經》發了篇編者文章叫“中國股市告別救世主”。編者說:早在春節前后,市場即有傳聞,號稱“兩會”后政府將有重大“救市”政策出臺。更有傳言道,旨在救市、總額以千億計的“平準基金”正在籌劃之中。“平準基金”,則不僅與市場精神相悖,也幾乎不可能達到補償市場的成效;很難想象決策者會置國際經驗于不顧,悍然出此下策。在同期《財經》里還配了一篇對平準基金的評價--《一擲千億的“救命稻草”》,記者在述評中說:國家出資建立“平準基金”成了當前最富于想像力的“救市奇招”,而其中的荒謬是可見的。文章指出,除了香港,世界上僅有日本和臺灣設立了類似的基金,但結果都極不理想。從國際經驗來看,此類基金的設立幾乎注定要事與愿違,并再度淪為難以挽回影響的政策敗筆。最后得出:中國股市演繹已久的“救世主傳奇”必將走向終結,因為政策輸血的效力正在衰減,即使能喚起指數的短暫復蘇,也不可能持久。 說來道去,皆因國際經驗不理想,所以平準基金不是“救命稻草”,很可能淪為“政策敗筆”。但什么才算不荒謬、什么才是救命草?編者也好、記者也罷,哪怕暗示也沒有,如此告別救世主--豈不是把咱投資者往“絕路”上引嗎?哀莫大于心死。股市如同“心市”,所謂“市場精神”,在此時候、此刻難道不顯得蒼白嗎?須知,投資者要的是--實實在在救市、救命的“草”啊! 五月,執《財經》牛耳的胡舒立撰稿呼吁《市場理性拒絕人為平準》。胡女士擔憂平準基金“是一筆數額極為巨大的國民財富,無論出自財政之手還是出自央行再貸款,都無異于用納稅人的錢去救股市。這其實是一個關乎公眾利益、風險極高的重大政治決定。如此做法,在中國過去沒有出現過,世界上也很罕見,僅極個別國家、地區做過嘗試,且備受爭議,鮮有成功。無論從法律程序上、道理上,還是實際功效上,”平準基金“之想都是難以操作和不應考慮的。”她最后說道:市場理性拒絕人為“平準”,中國股市沒有救世主。惟有在市場參與者有此共識之后,我們才有望看到中國股市的真正振興。 在此,給人最大的感觸是胡最擔心一個字--“錢”。不“用納稅人的錢去救股市”,用什么錢去救呢?或者,只要不“用納稅人的錢去救股市”,胡就認可了呢?對于平準基金入市,胡認為“這其實是一個關乎公眾利益、風險極高的重大政治決定。”那么,救股市于水火難道不關乎公眾利益、不關乎金融穩定、經濟穩定、社會穩定嗎?熟重熟輕,干嗎將“納稅人的錢”與股市對立起來呢?當然,胡的一個擔心也有其道理:倘“平準基金”救市說流行,真的吸引了投資者大舉入市,則市場在新一輪喧囂后重入沉寂,必使中小投資人遭受重創。擔心歸擔心,但不能因噎廢食!胡最憂患的更在于——如此做法,在中國過去沒有出現過,世界上也很罕見……殊不知,中國目前的社會形態屬于舉世無雙,經濟如此、股市也如此,那么“做法”又談何“罕見”呢?今日之中國,經濟理論與經濟實踐幾乎形影相隨,國際經驗只能參考、不能照抄!何況有些東西,本就是咱自家的“祖傳”。 “平準”出自漢代,是一種調整物價的措施,在中國歷史上一直被不斷變通運用。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桑弘羊試辦均輸,在大司農下設置均輸官和平準官,“開委府(商品倉庫)于京師,以籠貨物,賤即買,貴則賣,是以縣官不失實,商賈無所貿利,故曰平準”。由于該方法確實可行,后代常仿效,如王莽行“五均六莞”;唐劉冕管理東南財賦,用稅款購貨供應關中;宋王安石行均輸法和市易法。在西方著名的《國富論》中,也有“平準論”之說。據說,美國羅斯福執政時國內發生了經濟恐慌,聞知中國歷史上此一套調節物價的方法,有人介紹此說,卻說是王荊公的新法,其實在中國本是一項傳統性的法制。抗戰時期,美國副總統華萊士來華訪問,在蘭州甫下飛機,即向歡迎大員提起王安石來,深表傾佩之枕,而那些大員瞠目不知所對。因為在我們近代中國人心目中,只知有華盛頓、林肯。認為中國一切都落后,在現代世界潮流下,一切歷史人物傳統政制,都不值得再談了。于是話不投機,只支吾以對…… 話說回來。“平準基金”的精髓在于“平準”二字,若用“體用”說來表述,“平準”是“體”,“基金”是用,談“平準基金”不能把眼睛僅盯著“基金”這個“用”,而要關注“平準”這個最關鍵、最核心的“體”。否則,豈不是舍本逐末,又能是什么呢? 更何況“平準”本來就是只家貓,為啥偏偏要把它變成大老虎呢?嚇別人,還是嚇自己? 一句話:政府救市責無旁貸,“平準基金”需要科學平準觀!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82628888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