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公司運作失范 盲目圈錢--拯救股市(5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5日 20:49 新浪財經 | ||||||||
從近年上市公司預警、預虧披露情況看,上市公司業績“打滑梯”的速度明顯加快,一批剛剛發行、配股或增發的公司如今已是警報頻傳,其中中農資源、天鴻寶業、長運股份上市均不到半年即發出預警公告,上市不久的興業聚酯、天龍集團則2001年中期預告虧損。 上述情況表明,上市公司融資的盲目性加大,“圈錢”的味道更濃。當“圈錢”不再是市場中個別公司的行為時,就成了股市上的災難。
上市公司“圈錢”的盲目性主要表現是頻頻變更募資投向,僅2001年上半年就有122家,募資變更超過1億元的有47家,3億元以上的有5家,平均每家變更募資量為1.09億元,約占籌資額的20%以上。上市公司變更募資投向固然存在某些客觀原因,但如此多的公司、如此頻繁地變更募資投向乃至委托投資,就不免有“圈錢”之嫌了。 僅從變更募集資金投向上看,如果由于市場突變,為了抑制投資風險,上市公司經股東大會通過,變更投資項目是無可非議的。但在資金規模很大、募集完成周期很短的情況下,開展“變更募集資金投向”的運動,卻暴露了更深層次的問題。 大部分公司進行變更的依據是,市場變化太快。假設大量上市公司的投資項目真的都是瞬息萬變的,那么一定是我國的經濟形勢發生了劇烈的動蕩,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也就是說,排除了上市公司在客觀上對擬投資項目缺乏可行性論證的可能,暴露出這些上市公司大部分是主觀上以募集資金為目的,至于擬投資項目只不過是吸引投資者的海市蜃樓。 還有部分上市公司,由于盲目巨額融資,但投資項目實際上則是分階段地進行投入的,形成大量的閑置資金,被大量用于委托理財,部分上市公司利潤構成多數靠投資收益的現象已經是人所共知了。股民不僅被上市公司欺騙,也要承受二級市場的損失。股民強烈呼吁遏制上市公司這種惡意圈錢、頻繁變臉的現象。 管理層對上市公司此類行為早已有約束,《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管理辦法》曾要求:上市公司擅自改變招股文件所列募集資金用途而未作糾正,或者未經股東大會認可,中國證監會不予核準其發行申請。然而,此規定很難限制上市公司的變臉行為,因為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嚴重地不合理,“一股獨大”的現象十分普遍,又缺乏有效的獨立董事制度,變更投資項目可以輕易地獲得通過,中小股東的利益很難得到保障。 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的頻頻變更已成為證券市場的一大“頑癥”。雖然變更募資是正常的企業行為,但如此多的上市公司頻繁變更募資就成了一個非正常現象。 上市公司質量是證券市場的基石,投資者買股票買的是對公司的信心。但上市公司頻繁變更募資所顯示出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不僅暴露了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也對證券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提出了挑戰。 上市公司總以“原項目趕不上市場的變化”為借口,一個個經過層層技術鑒定、論證才被監管部門認可的項目難道就真的那么經不起市場考驗嗎?顯然未必。其實,募資行為的本末倒置,即重籌資輕項目是上市公司頻頻變更募資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可否認,滬深股市融資太容易,使得超額募集資金現象越來越多,去年發行上市的安泰科技、閩東電力就是很好的證明。正因為超額募資現象的產生,使得不少公司滋生了“不拿白不拿”想法,并導致公司的募資行為“不是為了做項目去籌資,而是為了籌資去做項目”。如此看來,這么多上市公司頻頻變更募資應就不難理解了。 一些公司在融資以前,大都有著令投資者怦然心動的項目計劃和預期收益計劃,使得投資者心甘情愿地掏錢認購公司股票?墒且坏┵Y金落袋為安,多數公司就忙不迭地更改募集資金投向。 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募資項目絕大部分僅是紙上談兵,并不打算將資金投向這些項目,因此在募資到位后都被變更掉了。這些公司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上報的項目基本上都與主業相關,符合大的產業政策方向和有關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定,屬于可批項目,容易得手。搭這些“花架子”,其目的就是為了順利地通過審批等諸多關卡,早些籌得資金,真正的“實彈”項目多數是變更后的項目。募資項目既然只是用來作為審批之用,那么待融資方案獲批,數億元巨資到手后,這大把投資者的錢該怎么花、怎么投似乎就由公司說了算了。 用“計劃趕不上市場變化快”來解釋當前市場上募資投向的頻頻“變臉”,大多是一個“真實的謊言”。因為上市公司注重的是項目的“可批性”,注重的是通過項目從市場籌到資金,而并沒有把精力真正放在公司的持續發展上,以及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上。如此變更資金投向,不僅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規范經營和業績的提升,也不利于樹立投資者信心和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注:本文為蔡慎坤先生授權新浪網獨家發布,嚴禁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