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鳴:引入保險機制 保護社會公眾股東利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4日 14:27 新浪財經 | ||||||||
王峰鳴 在證券公司上班,天天接觸到廣大社會公眾股股東,中國股市中,由于隱瞞、欺騙、虛假信息、內幕交易、操縱股價等因素,造成許多上市公司股票被ST、PT、停市、移至第三版,一個又一個股民被不斷下跌的行情弄得精力憔悴,有的憤怒,有些沮喪,作為證券從業人員,除了對他們表示一絲同情,更多表現出的是極大的無奈。
保護社會公眾股股東的利益近年來一直被政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實際情況是社會公眾股股東的利益保護不能落到實處,究其原因,大家都明白,主要是中國股票市場體制不順和機能不全,從而直接造成三個層面的不足: 1、不能有效遏制侵犯社會公眾股股東利益的違規違法行為的發生; 2、對已經發生的侵犯社會公眾股股東利益的行為,糾正、懲治措施不力; 3、極少數侵犯社會公眾股股東利益的行為受到嚴肅處置,但社會公眾股股東的利益卻難以維護。“銀廣夏”事件發生后,中國證監會鼓勵利益受到損害的社會公眾股股東將違法責任人告到法院,進行民事賠償,但結果只有極少數人獲得了象征性的賠償。 保護社會公眾股股東利益是中國股票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和使命,從戰略上,至少要在三個層面來制定和執行保護政策和措施:1)防患于未然;2)對違規違紀行為嚴厲懲處;3)對已經發生的造成社會公眾股股東利益損失的要有補救、賠償措施。現就第三點談一些個人管見: 除監管當局應加強行政處罰、司法機關應更多地接受民事賠償訴訟外,我想可以考慮引入保險機制,專門成立“社會公眾股股東保護協會”,收集社會公眾股股東保護基金,對社會公眾股股東在股票市場中由于受到“隱瞞”、“欺騙”、“虛假信息”、“內幕交易”和“操縱股價”等因素造成的經濟損失予以經濟補償。在這里大家需要分清的是這種機制并不是對違規違法責任人的一種責任逃避,而是對受到傷害、受到損失的社會公眾股股東的一種保護,一種經濟補償方式。 保險的意義在于用大家的,日常的小錢以保險費的形式積攢起來,以應付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對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予以經濟補償。在股票市場里,由于隱瞞欺騙、虛假信息、內幕交易、操縱股價等行為造成股價突然大幅下跌,對社會公眾股股東造成的資金損失,就如同春天里突下冰雹,對農民種植的油菜花大面積、毀滅性的破壞一樣。由于此,我們可以簡約地設計如下保單: 一、保護對象:股票市場中的社會公眾股股東。 二、保護費的收繳和賠付:成立專門的社會公眾股股東保護協會,負責此項工作,保護費的資金來源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 1)由上市公司按發行和增發股票時所獲資金的一定比例繳費,如1‰; 2)發行或增發股票時,中介機構按所獲中介傭金的一定比例繳費,如1‰; 3)社會公眾股股東購買股票時按成交金額的一定比例繳費,如1‰。 三、保護責任:由于股票市場中的隱瞞、欺騙、虛假信息、內幕交易和操縱股價等原因,致使股價突然大幅下跌,造成社會公眾股股東的直接經濟損失,保護協會負有賠償責任。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份保單對股票市場各主體可能產生的影響: 1、對中國股票市場,這份保單的出現,是對“三公”原則的進一步詮釋,意味著保護社會公眾股股東利益的市場化機制的完善。 2、對于監管當局和司法機關,原先在處理市場中出現違規違法行為對社會公眾股股東造成的經濟損失時,賠償責任難以認定和執行,現在把原先分散在各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的賠償責任部分集中到社會公眾股股東保護協會,若保護費收繳到位,只要在保護責任范圍內,賠付工作當可妥善解決。 3、成立專門的“社會公眾股股東保護協會”,本身就是對市場中違反“三公”原則行為的一種宣戰,他們不僅負責對社會公眾股股東遭受不公的損失予以經濟補償工作,為了降低賠付率,他們必定要代表社會公眾股股東深入到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以極力減少各種違規違法行為的發生,防患于未然。這樣的“社會公眾股股東保護協會”,必定名符其實,在中國的股票市場發展史上作出其積極的貢獻。 4、對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由于發行和增發股票時所獲資金或中介傭金都是來源于社會公眾股股東,況且,當發生侵害社會公眾股股東利益的行為時,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多負有賠償責任。因此,他們按所獲資金的一定比例向社會公眾股股東保護協會繳納保護費是其應盡的義務,同時,由于繳納了保護費可以將部分賠償責任轉嫁給社會公眾股股東保護協會,由此社會公眾股股東可獲得經濟賠償。但對其違規違法行為,監管當局和司法機關對其應有的懲處依然是免不了的。 5、對社會公眾股股東,雖然這種保護機制就是為保護社會公眾股股東的利益而設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增加了購買股票的成本,社會公眾股股東應該有是否購買這種保護的選擇權。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