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原創互動 > 拯救股市 > 正文
 

梁守民:投資銀行應承擔起重振市場重任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2日 16:02 新浪財經

  梁守民

  最近證券市場可謂“利好”頻出,《證券公司集合理財管理辦法》出臺、保險資金獲準入市、QFII家族添丁等等。但是,市場仍然未能表現出應有的敏感性,令許多市場和關心市場的人士頗感蹊蹺,各種分析文章亦頻見各大財經媒體。誠然,我們的市場的確存在各種各樣甚至更深層的問題和障礙需要認識和解決。我們可以責難證監部門,可以指責市場框
架的設計者,可以抱怨政府。但是,似乎我們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重振市場的過程中,投資銀行(即證券公司)也是一個及其關鍵甚至至關重要的因素,證券監管部門這次大規模清理券商就是最有力的佐證,說明我們的管理層已經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我們知道,在全球任何一個資本市場,投資銀行都擔當著重要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創造市場、挖掘投資機會、擔任融資中介、服務輔導實業項目和企業、提供管理、經營、財務和戰略方面的咨詢等等。但是,回顧十幾年來我們市場發展的歷史,我們的券商作用發揮的怎么樣呢?我們的1000多家上市公司業績薄如片紙、質量低下,問題、“地雷”此起彼伏,市場行情大起大落,廣大投資人大面積“套牢”,市場怨聲載道,難道我們的投資銀行沒有責任?曾幾何時,券商是多么令人羨慕的職業,所謂“獎金豐入”、所謂“一次行情養三年”,圈內人士無不為此津津樂道、光采奕奕、群情激昂甚而至于為此沖昏了頭腦。短短幾年,有多少券商倒下或者遭兼并,從上海的萬國、深圳的君安,到近年的南方、華夏,直到最近券商危機更是大面積爆發。何其如此?難道除了抱怨和責難政府,我們的投資銀行就不能自覺規范地主動做點什么?這些年來,我們的券商層面一直呈“一管就死 一放就亂”的局面。可以說,我們的企業需要證券市場、我們的社會資本需要證券市場、我們的國家需要證券市場、我們的民族需要證券市場,我們的社會經濟已經離不開證券市場,我們的政府、我們的管理層、我們的百姓沒有誰不希望證券市場好起來。這些年來,全體國民一直寄厚望于券商。可是,我們的券商做的如何呢?

  第一,不僅是我們的法律,就是任何一個資本市場,對操縱(MANIPULAION)價格的現象都是明令禁止的。然而,曾經每一次大的行情不是券商聯手大手筆對倒拉抬股價為先鋒、唱主角?這幾乎已成了市場心照不宣的公開秘密,券商的自營部門幾乎成了操縱和對倒拉抬股價的大本營。所謂強者橫強,只要有了資金實力就可以玩弄股價于鼓掌之中了,殊不知單靠資金推動的市場是沒有生命力的,何談理性投資?所謂研究、調研形同虛設、幾乎成了聯手上市公司創造坐莊炒做題材的代名詞。這也難怪,我們的市場容量有限、流通股規模小,難于大資金運作。那么,我們的券商規模是不是發展的太快而脫離市場實際了呢?曾經,我們羨慕歐美投資銀行商的規模和實力,國內投資銀行紛紛增資擴股,講求規模效應和規模成本,向大規模、超大規模方向發展。于是,注冊資本20億、40億甚至80億的券商出現了,經營規模(包括經紀業務的營業部數量)迅速擴張。按照金融企業慣常的資產負債率水平,這樣的券商的資產規模起碼在200億、400億和800億。可是,我們的市場容量在哪里呢?可以說,這樣的規模,一家券商的實力就足以帶動和影響指數或行情的漲跌起落,何況我們上市企業的管理、經營和財務決策又是那么差!不坐莊、不操縱股票價格,靠與市場閑散資金玩博弈的游戲獲利,自營業務當然沒有出路。于是,每一次行情下來,總有無數的閑散資金被高位“套牢”。久而久之、周而復始,市場便怨聲載道了。這種券商規模和市場發展的錯位和扭曲,加之券商業務本身構成和業務內容發展的不匹配、不均衡,常常使大量裝修豪華的營業網點成為累贅,尤其在頻繁的行情“牛熊”轉換和漫漫“熊”途中這些營業部往往成了留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只能強撐硬挺。

  第二,委托理財或者說資產管理業務。按理說,所謂委托理財,實際就是因信任和委托代理投資的關系,是一個券商與客戶信任和自愿的行為和市場過程。券商資產管理的市場競爭力和客戶吸引力是來自于券商的投資技術和能力,來自于券商金融資產的綜合管理能力。應該說,具有優秀投資能力的券商對于急于尋找投資渠道和增值手段的客戶來說是“朝南坐”的,大批客戶是會主動“找上門”來的。但是,一,本來我們的市場容量和質量就十分有限,可供選擇和運作的合格的金融工具不多;二來我們的券商的投資能力、技術和綜合的金融資產管理能力在哪里呢?習以為常的坐莊和操縱股價行為和思維慣性怎么能夠形成優秀的投資管理能力和過硬的投資技術?于是,券商委托理財大面積出問題就不足為怪了。還有,關于客戶保證金這一塊,按筆者有限的理解,券商作為金融類企業,客戶交易保證金(屬有息資產)本來是可以作為券商短期或者中長期綜合期限的拆入金融資產(現金或托管有價證券)使用的(否則,券商資產負債表中除自有資本外的那可以達到90%比例的負債資產哪里來呢?)。作為金融企業,如果謹慎和合理進行資產負債安排是不應該出問題或少出問題的。結果,由于券商超現實地追求規模效應和規模效益,這一塊成了券商經常性的問題發生地和監管的難點,無謂地加重了監管層的負擔。

  第三,我們常說的投資銀行業務,應該是券商業務的核心。我們在指責上市國內1000多家上市企業質量的時候,是否想過哪一家不是經過券商的手推薦上市的呢?目前國內券商的投資銀行業務直白地說只有企業股票和債券的發行和承銷業務,參與收購兼并的業務幾乎是空白,更不用提投資銀行的其他業務,這當然同國內企業所有權轉讓的市場化程度有關。但是,僅就股票和債券的推薦和承銷業務而言,國內券商經過廣泛尋找、精心挑選、培育、輔導和推薦上市的高質量或有好的前景前途的項目或企業又有幾家?偶爾有之也是“瞎貓碰上死老鼠”,經過培育而成長起來的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產品競爭力的上市公司幾乎沒有。我們常常批評上市企業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現金分紅很少,那么,我們的券商什么時候真正為投資者著想,為企業募集資金項目作過細致認真的財務評價,有過項目未來現金流的預測和包括股利政策在內的現金流結構和期限安排和預算?我們知道,企業公開發行股票的動機一般有:(一)為項目或企業發展融資;(二)股權公眾化,以廣泛樹立企業的品牌和形象,擴大企業影響(可以說這一點同廣告效應差不多);(三)股權即企業所有權普遍的公眾化,以取得更廣泛的公眾的認同和支持。毫無疑問,任何企業的股東都會對企業倍加關心。我們說,優秀的企業往往不希望公開發行股票以使股權過于分散而不易控制(即容易被收購),也不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分享企業豐厚的利潤,從而更傾向于債務融資;而有些企業則希望股權分散,喜歡以盡少的股份持有比例取得企業的控制權;有些企業則就是因為資金困難而公開發行股票融資,也無可厚非。企業的這些融資偏好不一而足。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企業的所謂“股權分置”即股權的流動性非流動性并存對于投資銀行和投資者利益來說并無大礙,盡管股權分置存在很多弊端如容易發生內部人控制、大股東挪用甚至非法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等問題。而企業的這些融資偏好也許正是投資銀行的難點所在,因此,勸說優秀的企業公眾化或者目光獨具、尋找和培育有前景的項目或企業,對于確為市場和投資人負責的投資銀行家來說,著實是一種挑戰。但是,我們的投資銀行什么時候真正為市場和投資人著想過?什么時候為企業的資本結構、資本成本作過細致的分析和評價并以此為基礎作出恰當的融資結構安排和融資預算?什么時候不是千方百計逮到一個項目,又千方百計幫助企業文過飾非、包裝作出財務數據,推薦上市,圈到錢,拿到承銷費就算結束?這樣的財務數據根本就與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不相符,有時甚至大相徑庭、南轅北轍。以這樣的財務數據作為分析和投資的依據不是天方夜譚、笑話一樁?這樣的企業股票除了作為靠資金推動型的輪番炒作的一個符號,還有什么用?

  第四,研究業務。我們券商的研究業務(研發中心或者研究所),有行業和上市公司研究,有宏觀經濟研究,有投資策略研究亦或市場和金融工具金融創新研究等等。有些主張和重視深度的行業研究,姑且不說深度的行業研究在現實的市場條件下對券商和市場有多大用處,就是對上市公司的評價和價值分析在虛擬財務數據充斥市場的條件下也是徒勞,最多可以作為投資決策的心理安慰和心理托詞。大多數研究報告就是由缺乏足夠實際工作經驗的年輕的研究員東抄西湊,拼湊起來的,根本缺乏實際的切身感受和深入的思考。我們的研究業務,說的白一點,就是為公司搭搭架子,打打品牌、造造聲勢用的。有多少確有實際用場和實際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又有多少研究部門確實能夠成為公司經營、創新和發展的智囊的?有些根本就是徒有虛名、形同虛設。

  第五,人的因素。目前顯現出來的券商的大面積危機,有多少不是同人的因素直接相關的?(一)那么多機構虧損和面臨危機,毫無疑問,就是同“人”的經營管理能力、同“人”的綜合素質,同“人”的思想水平、道德素質,同“人”的職業素質、專業能力,同“人”的境界、眼光、能力和素質直接相關,隨著危機的逐漸暴露,符合要求的人才短缺已經捉襟見肘。在目前的市場條件下,在企業國有、業務扶持和交易狂熱的背景下自然鍛煉不出過硬的人才來。(二)近幾年來,褚家機構相繼出事,如萬國、君安、南方等,除狂熱沖動和法律意識淡漠外,不是由于內部人際關系緊張或者其他我們所謂的“人力資源”風險造成的?(三)這些年來,在所有機關企事業單位當中,可以說,證券行業的人員流動性最大,也最頻繁。這種情況,除了證券行業本身所容易造成的人心浮躁、行為狂熱因素外,就是同證券行業“暴利”及其導致的所謂“強者橫強”的理念有關,或者同某些以“唯我獨尊”和維護“強硬”和“獨裁”地位的行業不正常競爭因素有關。姑且不論“國家、社會、企業亦或個人的發展需以穩定為前提”這樣的大道理,難道高的流動率就真的能保持人才的優秀性嗎?況且企業和員工個人彼此都或長或短都需要一個環境和崗位的適應過程才能真正使員工發揮作用,企業更迭員工的時間和財務成本是顯而易見的。當然,這些成本在行業上升時期或者對于一些大企業而言可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這樣高的流動性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和后果對于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聲譽則是有百弊而無一益的。而且,流動越頻繁,企業所面臨的潛在的“人力資源風險”或者帶來企業損失的可能性越大。

  第六,品牌建設。我們知道,品牌對于任何企業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年來,國內投資銀行在紛紛擴大規模的同時,有多少能夠同那些歐美同行同臺競技至少能夠深得國內市場信賴和享有良好聲譽的券商呢?我們說,真正的品牌不是靠媒體捧出來的,不是吹出來,也不是靠那些空洞乏力和脫離現實需要的研究報告和研究機構打品牌打出來的,是靠看得見的實力實干出來的。真正的品牌靠的是投資銀行卓越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技術、靠的是務實而又確有實際參考價值和應用價值的研究智囊、靠的是確實有能培育投資者的研究咨詢服務實力的經紀業務、靠的是靈活運作和確保低風險穩健增長的資產管理能力、靠的確為資本和企業著想和負責的出色的投資銀行業務點滴累積形成的。

  我們說投資銀行是證券市場乃至資本市場的核心,是因為她通過她的一系列業務和功能在法律的框架內承擔著造市(MARKETMAKER)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為:(一)創造一級市場,發揮發明和創新高質量和不同特點的、可供交易的各種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的作用;(二)創造二級市場,發揮保持市場穩定和流動性的作用;(三)為資本提供中介、咨詢和經紀服務業務;(四)為企業和資本提供經營、財務、評價、管理和戰略咨詢服務;(五)接受資本信任委托管理資產,化解和分解風險;(六)創造和遞延信用。反過來看我們的投資銀行,盡管我們的市場存在很多不足甚至缺陷,仔細分析,不用說積極主動地發揮作用,違規和風險此起彼伏,就是連基本的功能也完全失去了活力和創新能力,業務簡單而一不一趨,處處在證監部門的管理和扶持之下。離開政府的扶持便顯然甚至完全處于癱瘓狀態,甚而以至于出現了國內投資銀行是否可以取消的疑問。這不奇怪,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自覺自律,做“四有”新人,要學習、上進和培養創新能力,不聽話或者不自覺的孩子自然離不開家長和老師的眼睛和管教,自然也就失去了活力和創新能力。目前條件下,我們在分析、逐漸修正市場缺陷,建議完善和發展市場,甚至指責和抱怨政府的同時,投資銀行是不是也應該積極主動地承擔起一些重振市場的責任和使命呢?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美國總統大選
2004珠海國際航空展
拉登最新錄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嚴重
央行9年來首次加息
高峰親子鑒定風波
中國足球改革風暴
萬張精彩家裝美圖欣賞
購房裝修答疑集錦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