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蒙:面對保險資金開閘 股市為何不給好臉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6日 17:32 新浪財經 | ||||||||
阿蒙 俗話說:熱臉蹭冷屁股。保監會聯合證監會24日正式發布了《保險機構投資者股票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按照這一規定,我國的保險資金可以直接投資于股票市場。保險資金向股市“開閘”,將會帶來什么影響?評論說,這一步的邁出表明國家對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支持,也顯示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信心。然而,周一股市并沒有
哀莫大于心死。統計顯示,上證綜指屢次考驗1300點心理關口,上周五更是一度滑落至1300點之下,周線收出一顆意味深長的陰線十字星。在大盤等待方向的時候,有超過500只股票創出了"9.14"行情啟動來的新低。有人說,股民≤農民。農業是我國的基礎,因此我們有了《一號文件》的頒布,直接給農民帶來了切實的利益,種糧積極性得到一定提高。股民的政策待遇其實也不差,去年的《九條意見》也曾使他們熱血沸騰。但對股民而言,努力的結局不是被套牢就是顆粒無收,蝕本、割肉是家常便飯。有人感慨:要想叫股市好起來,就不能玩股民,股民玩不過你,干脆就不玩了!股民不玩了,到頭來被“玩死”的是誰呢?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有人形象類比:提起著名的“三農”: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其實,對于目前已陷入水深火熱的中國股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股民真苦,股道真黑,股市真險!從2001年開始,90%的股票跌幅超過一半,幾千萬股民欲哭無淚,打掉牙齒往肚子咽,多少人為此郁郁寡歡、備受煎熬。』厥卓矗擅窠洑v了不知多少個由希望變失望輪回,如今面對再一次利好,股民“麻木”實屬正常,更是理性的表現。 若僅是慪點氣也倒罷了,但事情并不是那樣簡單。撇開證券市場不說,“圍城”之外更不太平。日前,中央財經大學郝演蘇教授成了中國保險業界的郎咸平。據中國保監會統計,2003年,我國實現保費收入3880.4億元,其中人身保險實現保費收入3011億元,同比增長32.4%;財產保險保費收入是869.4億元,同比增長11.7%。今年暑期,郝演蘇組織人員對2003年中國保監會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在國際通行統計慣例這個“放大鏡”下,中國保險業極度膨脹著的“泡沫”清晰可見,得出2003年中國保險業有40%的泡沫。現在,郝演蘇那份長達五十頁的學術報告已被直接送至中國保險業的最高監管者——保監會主席吳定富的手中。郝演蘇重申的觀點是:在保險業如此高速增長的形勢下,對于其中的一些隱患應當引起警惕。如此看,人們對“利好”沒好臉色,固在情理之中。 幾乎同時,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撰文指出:更嚴重的通貨膨脹即將到來。他說,食品和能源的價格在不斷上漲,正在不斷侵蝕中國制造業工人們的實際收入。作為中國的糧食主產區,長江三角洲的快速工業化對中國的糧食生產造成了巨大沖擊。石油將是另外一個長期問題。石油價格將在2005年的時候迅速下降,前提是中國經濟出現減速。當前的全球經濟繁榮是另外一個貨幣泡沫。貨幣泡沫持續的時間越長,石油和食品的價格將會越高,滯脹的可能性就會更大。即使在貨幣泡沫破裂的情況下,石油和食品價格下降,它們所帶來的通貨膨脹沖擊波也會擴散為全面的物價上漲。如此背景下,全球股市也是跌聲一遍。與其說中國股民“麻木”,不如說他們敏感更恰如其分些。 話說回來,上周議論的地產泡沫對信心打擊更不可小覷。不久前,美國《紐約時報》指出,中國的房屋的空置率已超過國際警戒線,同時質疑中國房地產的泡沫是否已經開始出現破裂。無獨有偶。最近一份由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完成的房地產業調研報告也遞到中央決策者手中。研究認為,房地產泡沫現象確實比較嚴重,尤其是上海。 浙江省統計局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發出預警:目前浙江省房地產已經膨脹,并進入警戒區,若任其發展,樓市泡沫隨時可能破裂。北京市統計局新近發布的數字顯示:今年1至3季度,北京房地產開發投資較去年同期增長20.3%,房地產投資占社會總投資的比重始終占到55%以上,與北京市政府確定的目標相背離。為防范金融風險,銀監會近日公布了《信托投資公司房地產信托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 》。謝國忠更是一個月內連續發布兩份有關中國房地產業的報告,認為世界經濟正處于有史以來最大的房地產泡沫之上,這個泡沫將在數月內破裂,中國也在其中。可見,地產泡沫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有多大、何時爆裂。就中國而言,近幾年國際游資、機構和大批上市公司都轉向插手房地產業,需求泡沫、價格泡沫都在膨脹。地產的泡沫一旦破滅,其危害程度不僅要遠超過股票,更會毀滅股市。統計顯示,中國近年出事的上市公司,有幾家能與房地產開發脫得了干系就是明證。因此,在如此可怕泡沫面前,股市又怎能抬起頭呢?! 這回,股市就拿熱臉蹭了一下冷屁股。活該!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