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強:評陳志武的觀點——經濟現象的哲學思考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1日 01:35 新浪財經 |
韓強 最近,耶魯大學金融基金學教授陳志武從中國歷史上王安石到近代洋務運動,再到歐 美1929年大危機,以至前蘇聯到俄羅斯,洋洋萬言,寫了一篇《國營還是“還產于民”》大講民營比國營好,宣揚國退民進!但是,我們仔細閱讀,卻發現陳教授使用了裁歷史事實的方法,采取實用主義、雙重標準的手法,宣揚自己的觀點。第一陳志武說,“國營”在中國至少可追回到十一世紀宋朝的“王安石變法”,在王的倡導下由國家直接經營糧茶、鹽、牛馬交易等商業活動,使政府成為直接的創業者和經營者。但是,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次試驗只有十幾年。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王安石變法主要不是搞國營,主要是農業租稅問題,包括“青苗法”、“方田均稅法”,此外還有其他方面,如“均輸法”、“易市法”,目的是國家管理貿易,平抑物價,防止大商人壟斷,物價便宜時國家收購,物價貴時國家出售必需的物資。陳志武故意不談王安石反壟斷的實質,卻造成一種“國有化”的印象。再說封建社會的官辦商業、手工業與現代的國營不是一回事。所謂王安石的失敗材料,也取自于當時反對者的議論,不能論證所謂“國營”失敗。 第二,近代改良主義的官辦推動了中國向現代工業發展,當時民營沒有這樣的經濟實力,所以李鴻章說:“此等創舉,責之民辦,而民無此力;責之商辦,而商無此權”,“此等有益富強之舉,創始不易,……倘非官為扶持,無以創始。”即使胡雪原也必須依靠官府的力量。 第三,國民黨時期的所謂“國有”,實際受四大家族控制,并不是真正的國營。南京政府在30年代初先是以官股強行進入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隨后以各種手段達到以“國營”控制主要銀行的目的。實際是官僚買辦當家。這不僅與蘇聯式的國營經濟不同,也與1930年以后歐美國家的國營經濟不同。因此國民黨時代的所謂“國營”實際上是四大家族的“私營”,這也就是現在經濟學家所說的“壞的市場經濟”、“權貴資本主義”。這進一步說明極端的私有化、家族私有化是與現代市場經濟格格不入的。 第四,陳志武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先是針對官僚資本和買辦資本等沒收私人財產。到1952年底,全國已經有80%的重工業和40%的輕工業被收歸國有,國營在商業領域也占有了50%的營業額。1953年10月開始的“社會主義改造”,大規模地把中小型以及個體工業、手工業、商業的私人資本和私人財產收歸國有。(四年之后,私營和個體經濟規模由五十年代初占全部產出的2/3下降到1957年的不足3%。運輸業的總額中,國營企業已占62%,公私合營占36.4%,私營僅占1.6%。再到文革結束的1976年,個人經營性財產全部滅絕,人們的生活資源也全部由國家和集體提供。使個人幾乎除了兩只手和起碼的居住條件外就沒有屬于自己的東西,還有就是一份名義上的國有資產。” 這是采取籠的方法,把1949年至1966文革前與1966年至1976年的情況放在一起的障眼法。讓讀者留下一個國有經濟一無是處的印象。這也是某些美國經濟學家評論中國經濟的慣用的手法。 我們知道,沒收官僚資本,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沒收了權貴資本主義的財產,在此基礎上的國營經濟對中國工業現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從1953年到1958年大批農民進城當工人,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從50年代到60年代中國的鋼鐵、機械制造、飛機制造,以至于大慶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使我們有了原子彈,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958年的大躍進,雖然是要發展經濟,卻產生了不顧實際的錯誤,用現在的話說,是一種“超常規”、“跨越式”的主觀愿望。但是1962年大躍進的錯誤糾正。文革是一次社會動蕩,使整個經濟受到破壞,但這并不是“國營”本身的原因。因為1976年至1985年,在正常的社會秩序下,國營經濟與其它經濟成份都做出了貢獻。(順便說一句:1968年至1973年我在黑龍江農場勞動,周圍農村的農民仍然有自留地,可將收獲的產品拿到集市上賣。這項政策是從1962年開始的,上面是有文件的。并不象陳志武說的那樣:“個人幾乎除了兩只手和起碼的居住條件外就沒有屬于自己的東西”。我在農村和工廠都勞動過,很多的事情并不是陳志武說的那樣) 第五,陳志武說:“在世界各國真正的國有化浪潮是發生在二戰以后,因為那時人們已看到蘇聯在1930、40年代的成就,都以為終于找到了增長經濟的妙方,盡管現在看來蘇聯一個國家在短期內的那次經歷只不過是另一個‘阿炳的故事’而已。西歐的法國、意大利、奧地利、西班牙等都加快推動國有化。到1985年,德國國企占總產出約12%,法國占24%,意大利占20%,西班牙占12%,英國占13%。可是,到1990年時,英國國企只占總產出的4%,法國還剩18%。20世紀90年代所有西歐國家再作了更大規模的私有化。” 這里,我們要說:前蘇聯的國有化并不是“阿炳的故事”而已。1917年以前的俄國是資本主義世界中最落后的國家,但是到1945年打敗法西斯以后,在50—80年代,蘇聯與美國并稱為世界強國。這決不是什么“阿炳的故事”。二戰期間,蘇德雙方常常是上千架飛機在空中搏斗,連少將都要駕飛機進行空中指揮。如果前蘇聯不實行國有工業化,能有實力進行反法西斯戰爭嗎?斯大林格勒能成為戰爭轉折點嗎?在戰爭的前期,英軍從法國撤退,美國坐山觀虎斗。如果前蘇聯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是不可能支撐的。這是歷史事實,決不是“阿炳的故事”。前蘇聯的國有化有缺點,甚至是嚴重的缺點。但也不能說得一無是處,否則就不會出現“那時人們已看到蘇聯在1930、40年代的成就,都以為終于找到了增長經濟的妙方”。看來,陳志武也不得不承認“蘇聯在1930、40年代的成就”,這個“成就”是蘇聯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后盾打敗了德國,橫掃歐洲,兵監城下,到了柏林。“阿炳的故事”能打仗嗎?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