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 李允峰
據媒體報道,證監會辦公廳副巡視員江向陽在“2012陸家嘴論壇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目前證監會正在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同研究住房公積金的投資運營,并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今年以來,證監會著力于推進長期投資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在社保基金、養老基金入市的問題上,證監會主要是配合有關部門發揮資本市場的服務功能,做好銜接。
無論是住房公積金入市,還是養老金入市,往往是資本市場和股民叫好,其他社會階層則發表不同意見。這與國內養老金制度仍不完善,以及證券市場注重投資回報的程度不夠有關。其實,在海外市場,國家基礎養老金不介入股市,而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類的養老金則積極參與資本市場。在這一點上,英國養老金制度和資本市場的有效結合,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經驗和借鑒。
英國逐步建立具有強制性的全覆蓋職業養老金計劃。英國養老金制度的第一支柱是國家基礎養老金,這部分資金不介入股市。而自2012年10月起,所有年收入在7475英鎊以上、年齡在22歲到法定退休年齡之間、沒有參加任何職業養老計劃的雇員都將“自動加入”職業養老金計劃,屆時雇主將繳納雇員工資的3%,雇員本人繳納4%,政府以稅收讓利的形式計入1%,合計8%的繳費注入雇員的個人賬戶,組成強制性的養老金的第二支柱。英國個人養老金連同商業保險在內的第三支柱,都大比例的介入資本市場,數據顯示,2008年末,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分列英國股票市場前兩位的境內投資者,持股市值占總市值的比例分別為13.4%和12.8%。
公眾所擔心的養老金進入股市風險,即擔心一旦造成損失,將導致公眾老無所養,這種擔憂同樣可以理解。國內養老金制度的第一支柱是社會統籌,第二支柱是個人賬戶,第三支柱是企業年金,第四支柱是商業保險。但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由于“統賬結合”,結合過渡各自的獨立性不夠,從而帶來諸如籌資手段的“稅費之爭”,個人賬戶的“空賬運行”等問題;第三、第四支柱發展緩慢,很難發揮其應有的效果。
借鑒英國養老金制度的經驗,首先在個人賬戶空賬和轉制成本問題上,政府應該承擔主要責任。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由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過渡,政府對改革過程中與原有制度的銜接和從原有制度向現有制度的平穩過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即對改革過程中的個人賬戶空賬和轉制成本問題,政府應從各方面提供資金支持,通過國有股減持、財政撥付等方式充實社保基金。至于養老基金的運營管理、保值增值等問題,則應交由市場負責,政府應逐步放寬投資限制,不斷發展和完善資本市場,從根本上提高個人賬戶中基金的增值能力;政府要加強和完善監督管理,提高市場操作的透明度,以保證基金的安全性。
其次,對于企業年金這部分養老基金應該大力支持進入國內和海外股市,提升收益率,以此解決養老金缺口問題。從國際經驗來看,養老基金與股票市場建立聯系僅限于完全積累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屬于政府統籌的現收現兌的基本養老部分并不進入股票市場。如美國,其基本的社會保障部分也與股票市場嚴格分離,美國的聯邦社保基金,也不曾投入股市。至于個人賬戶養老基金進入股票市場,兩者的關系中,管理層的定位最好在保障本金安全的前提下,將分享資本市場收益作為第一位,通過養老金入市來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作為第二位。管理層應重點將股市的功能由融資調整為投資功能,促進市場實現華麗轉身。
此外,英國通過私人養老金介入股市獲得較好的收益后,在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保險壓力方面走在發達國家的前列,英國人口老齡化風險在資本市場上也得到了有效化解。可見,無論是住房公積金還是合理的養老金入市,可以提升公眾社會福利,更有力促進資本市場和養老金制度的協調發展,實現多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