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朱 梓
證監會相關負責人日前透露,證監會正抓緊研究轉融通業務方案,適時推出與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相配套的轉融通業務。
對此,一證券公司融資融券部負責人士對記者表示,一旦轉融通制度確立,就意味著基金、保險公司等投資機構長期投資的證券也可以成為融券品種。這一方面可以緩解融券業務低迷局面,另一方面也會讓目前還沒有被納入融券標的股范圍的高估值股票面臨被融券賣空的風險。
所謂轉融通,就是由銀行、基金和保險公司等機構提供資金和證券,證券公司則作為中介將這些資金和證券提供給融資融券客戶。在歐美成熟市場,轉融通制度非常普遍,券商在融券業務中一般僅充當中介角色,可融標的證券的來源大多為第三方,即真正長期持有而不計較短期收益的股東。
其實,早在2008年10月,證監會就曾表示,待雙融試點展開后將同時進行轉融通業務的設計和準備,在同時發布的監管條例中提出了轉融通業務的操作模式。并且在2008年制定監管條例時,監管層就有意向準許國有上市公司大股東在符合國資監管要求的基礎上,將所持股份按一定比例參與轉融通。
自4月31日融資融券業務推出以來,融資業務迅速發展,但融券業務卻一直低迷。來自兩個交易所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8日融資融券余額約為7.95億元,當日融資余額約7.85元,而融券余額僅約941.3萬元。
國泰君安分析人士稱,自試點以來,融資融券余額僅為融資融券額度的約3%,融資買入額為同期股票交易額的0.025%,而融資融券對試點券商收入的增量貢獻也不超過1%-2%,遠低于預期,試點范圍小、股票池有限、無轉融通,是低于預期的主要原因。試點擴大后,經紀份額排名前10的券商均可開展融資融券,這將有效放大客戶需求和資金供給,進一步推動融資融券的規模化;股票池擴大也將加速融資融券的發展。但這些舉措,也僅使融資融券處于量變階段,若要取得突破性進展,尚有賴于轉融通機制的實施。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一家證券公司融資融券部負責人無奈地表示,“目前融券品種實在太少”。他稱,公司只能從自營部門的長線投資品種中選擇融券標的,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券源稀少的問題,讓融資融券業務活躍起來,恐怕還是要靠轉融通制度。
與此同時,上述負責人士對記者表示,轉融通制度一旦確立,很可能意味著國內的融資融券業務將采取集中授信的專業融資公司模式,即證券公司通過專門的金融機構——證券融資公司進行融資融券。轉融通制度的建立和專業金融公司的加入,融資融券業務的規模才能得到迅速擴大。”
嚴防股指期貨被錯用濫用
□ 張志偉
面世月余的股指期貨實現了“高標準”、“穩起步”,但同時也暴露出日內過度交易等新問題。
為此,6月9日,中金所召集30家期貨公司召開“股指期貨市場規范發展座談會”, 會議就進一步細化監管標準,強化自律管理,規范異常交易,防范和抑制日內過度交易行為進行了深入探討。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基于對市場深刻認識、注重市場功能的培育和發揮,促進市場健康規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而且,采取進一步的具體行動避免風險管理工具被錯用、濫用刻不容緩。
股指期貨剛剛歡度了“滿月之喜”,從總體市場運行看,投資者參與比較理性,期現貨價格擬合度較好,市場監管嚴格,運行比較規范,初步實現了股指期貨的“高標準”和“穩起步”。
截至上周五,股指期貨開戶數達3.1萬戶,其中2.6萬戶投資者參與了交易,占總開戶數的84%。市場流動性高,每天有50%的投資者參與交易,市場每秒成交10多筆,為套期保值功能發揮打下基礎。但也不可否認,股指期貨日過度交易、異常交易等現象初露端倪。
在新興加轉軌特征的資本市場,個別投資者過度交易現象時有發生。若股指期貨市場日內過度交易,風險將借助于股指期貨的杠桿效應被放大,嚴重的話則不僅影響到股指期貨的穩定運行,而且會殃及A股市場的“長治久安”。
股指期貨市場剛剛起步,必須防范風險,加強監管,注重市場功能的培育和發揮,促進市場健康規范可持續發展。而股指期貨日內過度交易,則會妨礙股指期貨的套期保值和價值發現功能的實現,投機行為會滋生和“茁壯”,這與股指期貨推出的初衷背道而馳。特別是在當前股指期貨日過度交易、異常交易等現象初露端倪的時期,防患未然,將其扼殺在萌芽階段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股指期貨的錯用、濫用主要表現在股指期貨日內過度交易,因此要扼殺上述“陋習”,避免股指期貨的錯用、濫用,就應該抓住這個“關鍵點”,針對性地施以“猛藥”。
有專家建議,為防范和抑制日內過度交易,抑制投機,一是要在一定程度內限制單日單個客戶開倉手數,二是要提高客戶手續費率,同時要嚴懲違規者,對于私募分倉也要嚴厲打擊。
唯有如此,市場價格發現功能良好、投資者理性運作、機構投資者逐漸進入的勢頭延續下去,股指期貨的應有功能才會彰顯。目前應該更看重的是市場發展質量,著重發揮套期保值功能,著重服務機構投資者,建立一個功能市場而非投機市場,避免風險管理工具被錯用、濫用。不可一味追求交易量、發展速度和市場規模,股指期貨的功能發揮和套保職能必然是漸進式發展的。
同時,避免風險管理工具被錯用、濫用還有利于弘揚套保文化,有利于培育股指期貨“避險文化”,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