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實習記者 賀麒麟 發自上海
隨著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等9家上市銀行相繼發布年報,銀行業2009年的總體情況已大致呈現出來。在“困難”的2009年,多家銀行凈利潤都實現了增長,讓人眼前一亮。
是什么在支撐銀行2009年的業績?進入經濟不確定期的2010年,銀行業還能延續優異表現嗎?《每日經濟新聞》從利潤、成本、息差、薪酬、貸款等9方面展開了調查。
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各家銀行的年報陸續出爐。在業績被大量關注的同時,對成本的分析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析銀行年報。
國有行人均成本較低
銀行業的成本控制,主要指標是員工成本和成本收入比。2009年,多家銀行的員工成本出現了增長。
寧波銀行去年的員工成本增加了58.84%,高于其他8家;南京銀行也有較快增長,為36.05%。股份制銀行因經營特點不同,成本增幅差別較大。如深發展員工成本增長了24.69%,而華夏銀行則減少了1.06%,是9家銀行中唯一一家員工成本負增長的銀行。相比之下,國有行的增幅較小,增長比較穩定。
在人均員工成本上,深發展以33.86萬元排第一,華夏銀行列第二。總體而言,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人均員工成本高于國有行。專業人士表示,發展快的銀行,對人員的投入也很大。
從成本收入比來看,華夏銀行、深發展、寧波銀行等中小銀行的成本收入比,稍高于國有大行的數據。但也有例外,如南京銀行的成本收入比,在9家已發布年報的銀行中處于最低水平。
業內人士指出,成本收入比處于35%~40%以上,屬偏高水平。統計數據顯示,中小銀行的成本收入比均偏高,而國有行處合理水平。
同時,深發展的成本收入比較上年增幅最大,達到16.03%。而交通銀行以2.23%的增長率位列9家銀行末尾。業界認為,這與業務模式和發展階段的不同有關。
成本與業務模式有關
對于各銀行的員工成本,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稱,不能單看絕對值,“單看絕對值的話大行數額肯定高,關鍵要看成本收入比。”他指出,中小銀行基于自身的擴張戰略,網點、系統的增加,成本收入比肯定會高一些。
國泰君安研究員伍永剛稱,光一個時期的比較可能不科學。他指出,首先,國有大行有規模經濟效益,公共資源多,平攤下來費用收入比自然就低;第二,激勵機制上,大行可能更靈活;第三,人員培訓方面,大行的成本比中小行高,另外,各行IT建設也不一樣。
不過,伍永剛認為,城商行的成本有時也可能低,IT建立維護時點不一樣,設備更新的周期不一樣。“人為掐定一段時期來比較各個銀行的成本控制可能是沒有意義的。”
光大證券銀行業研究員金麟表示,各行的成本與其業務模式有關。“大行一般都是壓縮成本以爭取高ROA,成本收入比較低。”但同時,員工的收入也會隨之降低。“如此一來,會造成人員流失和客戶流失。”
金麟稱,發展快的銀行,近來成本收入比都呈上升趨勢,一般對人員的投入也大。“不過,這也與經營效率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