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石貝貝
國際板成為最近市場“關鍵詞”,是在境外注冊的中資公司、外資企業在A股市場上市的“靠譜”路徑。如今,政府和企業高層的紛紛表態加速了這種市場情緒的升溫。
然而,由于監管部門尚未正式公布相關規范性文件,一切都難有定論。首先,如果紅籌首先回歸A股,那么這些境外注冊的中資控股公司需要符合怎樣的“門檻”。第二,外資企業是以集團形式整體在A股上市,還是將內地子公司分拆上市?是以普通A股形式上市,還是登陸專門的“國際板”,再或者,是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存托憑證?采取哪種模式目前尚無定論。第三,監管部門和交易所對于外資上市企業信息披露、會計審計的規范要求,需要趨向哪種標準、誰來適應誰?第四,A股“國際板”的前景如何,是否能持續保持吸引力,會不會出現本世紀初日本“國際板”上大批外資企業申請退市的情況?
一位投資銀行人士認為,設立“國際板”可以加速資本流動,吸引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藍籌企業到我國資本市場上來,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助力,同時,這些優秀企業也能夠把較好的公司治理模式帶入我國,起到吸引和示范作用,體現企業投資價值,有助于價值投資理念的更好推廣。
但是,“這也對監管提出了挑戰,總部、經營都主要在海外的企業如果出現緊急狀況,國內交易所和監管機構如何應對和采取必要措施?”這位投行人士進一步說,“如何與國外的交易所和監管機構加強溝通,是否需要采取趨同、類似的監管模式,還有采取趨同的財務會計準則等。監管方式受這些的影響都將會很大、也需要進行適當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