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記者 崔呂萍 王丹/文
7.4萬億元新增信貸規模已經成為銀行業“甜蜜的負擔”:從這個數字被統計出來的那一刻開始,銀監會便在10天之內連發多份通知文件,確保信貸資金的使用安全。但這些似乎沒擋住個別人利用信貸資金入市炒股炒樓的現狀。
6月27日,北京國際金融論壇主席、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在出席相關會議時表示,今年一季度以來信貸快速增長,其中確有一部分資金流入了股市和樓市,這是造成目前股市和樓市暫時回暖的原因之一。
“貸款增長速度雖然很快,但是諸多中小企業仍然‘嗷嗷待哺’,約有50%的資金流向了股市、房地產和票據市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魏加寧這樣表示。
那么,信貸資金是通過什么路徑成功進入股市的呢?
一筆貸款倒三手
借第三方賬戶入市
“沒有一筆信貸資金是從銀行直接進入股市的。”對于信貸資金流向股市的話題,某股份制商業銀行信貸部人士這樣表態。在他看來,銀行在上半年為有需求的企業提供各類貸款,而對于企業的需求,銀行也會派專屬的擔保公司進行調查,一點不馬虎。
“但貸款的各個環節都能摻水。”該人士話鋒一轉。
據其介紹,一些企業其實根本不缺少流動資金,但是因為很多資金先期已經進入股市和樓市了,因此資金出現一時周轉不開的情況,向銀行提出貸款申請。
“比如有一家企業向銀行申請流動資金貸款,銀行會派出擔保公司和財務公司去審核企業賬目,而企業的財務人員會在銀行來人之前把賬目做清,把投資于股市的資金計在應收賬款下面。財務公司在審核過賬目后,由擔保公司對擔保物出具證明,銀行信貸員依據這些證明,對企業進行放款。”該人士表示。
“如果這樣的企業貸到款,你很難分清楚這些錢是用在企業經營了,還是用在股市樓市里了。”對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而這還算是好的。據記者了解,多數信貸員在給企業貸款之后都有跟蹤貸款去向的好習慣。“但跟著跟著,有的貸款就消失了。”另一位信貸員這樣表示。據其介紹,作為貸款人的開戶行,只要這筆資金沒有離開貸款賬戶,它的每一筆使用情況都是有據可查的。但很多貸款都會很快從開戶行轉到第二家銀行,這樣開戶行就不充分了解貸款之后的用途了。“不過現在的企業非常‘聰明’,他們第一次把錢轉走后,還不會馬上進股市,要再倒一道手,從第三家銀行的賬戶進入股市,而這些對于貸款行來說已經鞭長莫及了。”該人士表示。
一項資產抵押N次
借助循環貸款入市
對于銀行來說,向一家合乎貸款條件的企業進行循環授信是很尋常的事情。但在一些時候,企業用一項資產作為抵押,能夠從銀行多次貸到資金,總授信額度甚至能夠超過抵押資產的價值。
“擔保公司在這里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談到這些,某業內人士這樣表示。在他看來,企業與擔保公司聯手作假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果沒有漏洞,銀監會就沒必要特別對循環貸款進行規范。”該人士表示。
就在上周,銀監會出臺《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特別提到,貸款人發放流動資金循環貸款,應當根據借款人的業務規模、生產周期審慎確定循環貸款的額度,避免超額放貸。
另外,對流動資金循環貸款,銀監會表示貸款人可根據借款人的信用狀況、支付特點等因素合理選擇貸款支付方式。貸款人在貸款發放和支付階段如發現借款人信用下降或貸款資金使用出現異常等風險因素,可根據合同約定停止貸款發放。
“實際的情況是,很多循環貸款的授信額度都已超過抵押物的價值,如果銀行不及時追加抵押物,將面臨很大風險。”該人士同時認為,循環貸款最具風險的地方就在于企業可以偽造經營情況,將貸款挪向股市,用在股市賺到的錢做假賬,使賬目變成營業收入持續增長、需要不斷補充資金的格局。
一旦炒股虧損,企業將背負沉重的財務負擔。
銀行人員為完成任務
亂發貸款使資金空轉
還有一種情況,并非企業去騙取銀行貸款,反而是在不需要的情況下,顧全與銀行關系被迫貸款。為了不讓這筆資金閑置,只有投入到資本市場。
上海一家化工企業老板陳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按他的說法,今年銀行貸款任務重,授信的企業就要“幫著銀行消化”。 原本他已準備放棄銀行授信貸款,但因為支行行長 “請求”,又為了顧全銀企關系,所以最后他還是申請了。信貸資金審批到賬后,陳先生便轉到另一家銀行的企業賬戶上。之后,幾經周折,又轉入到了以他兒子名義開戶的股票賬戶上,交由私募操作。
“貸款空轉對企業來說也不是好事。”對此,另一位企業主這樣表示。在他看來,企業可以替銀行消化貸款,但不能為了幫銀行的忙給自己制造貸款成本。而用這些錢炒股、炒房還能賺些“零用錢”。
“也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得到這筆錢,一般情況下中型以上規模,具備完全還款能力的企業才能獲得銀行送上門的貸款。”對此,某銀行人士這樣表示。該人士稱,資金貸給大企業,不用擔心貸款風險,到期企業肯定能夠還款付息,信貸員也能夠因此獲得可觀的貸款提成。所以在央行此前發布的信息中,雖然也提到了貸款存在空轉的情況,一些實際需要貸款的企業沒有得到應有的幫助,但還是有一些銀行愿意持續給不需要錢的企業貸款。
“一些企業拿到貸款后進入股市樓市,這樣的行為一旦被銀監會查處,將永久性停止向企業貸款,即便是你真需要貸款的時候。”對此,某銀行信貸部主任這樣表示。
企業獲信貸支持
以高管名義入市
這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信貸資金入市途徑。企業先以企業高管人員名義注冊若干個關聯公司,一般多是選擇在異地注冊。然后,在關聯公司名下,以自然人名義在多家大城市開立資金賬戶及股票賬戶。通過資金在多家子公司之間匯進、匯出的串賬方式,將信貸資金間接轉至關聯公司及自然人名下賬戶,再轉入證券公司。
這種騙取銀行貸款的方式在上市公司中較為普遍,上市公司違規擔保多是因此而起。例如2000年底到2001年初,上市公司西北化工原董事長楊德茂、總經理李小文及高管何俊輝在任職期間,為了完成西北化工年度盈利指標,達到增資擴股的目的,決定鋌而走險,選擇到證券市場博弈套利。為了規避監管,他們商議成立一家投資公司,于是,一家以股東名義注冊的甘肅德昌投資公司成立,何俊輝出任董事長,獨立董事吳昌俠充當了資金操盤手,不過,西北化工并不在其注冊股東之列。
投資公司成立后,楊、李、何三人開始用西北化工公司的銀行存款,分別以質押擔保和委托貸款的形式,自2001年4月至2002年1月,先后數次從多家銀行貸款1.2億元。而這1.2億元資金,全部先后進入了18家證券機構進行股票交易。然而,吳昌俠在股市上連連敗北,最終造成西北化工用于擔保的銀行存款中有8800萬元無法追回。日前,此案進行了二次審理,尚未宣判。
與基層銀行人員串通
借承兌匯票曲線入市
還有一種信貸資金入市的方式具有專業色彩。企業集團可以在內部使用承兌匯票套取銀行資金。企業與大股東和子公司等 “關聯企業”約定,開具無實物交易的承兌匯票,然后到商業銀行貼現取得銀行資金。取得資金中的一部分留做下一次操作的保證金,而每次貼現后又派生資金,輪回地創造虛假票據貸款,這部分貸款就可光明正大地進入證券市場。
利用承兌匯票套取貸款一直是金融行業較為公開的秘密,這條路徑需要與基層的銀行人員狼狽為奸。銀行人員出于攬儲需要,為企業辦理承兌匯票開各種“綠燈”,甚至索性虛開匯票,這種熱心幫助無疑也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在貼現方面,很多銀行為了“搜集”存款也很寬松,甚至光票(即沒有購銷合同等手續)就可貼現,“見票打款”、“一分鐘交易”是不少專門從事票據貼現中介的“主打牌”,他們中甚至有專門偽造合同等手續的專業人士。整個貼現鏈條應該說都是獲利方,但這也勢必造成了部分貸款難以收回的局面。
例如在2006年10月26日,上市公司云南銅業定向增發。富邦資產管理公司因當時資金周轉困難無法認購。于是,富邦系重要成員鄭汝昌便出面和云銅簽訂了委托其購買銅精礦的貿易合同,云銅為鄭開具了10億元的商業和銀行承兌匯票。鄭拿著這些承兌匯票到銀行貼現,獲得的現錢分別轉給富邦公司董事長鄭海若和自己炒股,還留一部分給富邦公司用于經營活動,共用去7.6億元,剩下的資金歸還給了云銅。
盡管最后的結果“皆大歡喜”,但檢察院認為,這10億元資金若不是采取了不正常的貿易行為,根本“套”不出來。庭審中控辯雙方都承認,這10億元購買的銅精礦,雖然有購銷合同和增值稅發票,但其實并沒有在流轉,貨就在云銅自己的倉庫里沒有移動。
企業本來不差錢
貸款為放“高利貸”
上文提到,企業貸款流入股市最簡單的一種方式是將自有資金投入資本市場,而用銀行貸款來回補流動資金缺口及用于正常的生產經營。不過,這多是發生在“不差錢”的企業。而在日常的操作中,這些貸款也往往表現為中短期的流動資金貸款,銀行對這種貸款的審批相對寬松。
記者從一些證券公司和中小私募獲悉,今年上半年,隨著信貸資金的充裕、股指的不斷上揚,資金拆借業務十分紅火,很多資金拆借方都是大型企業。某券商的一位客戶經理張先生今年就幫客戶做了好幾筆拆借,金額將近3000萬元。他較為肯定地告訴記者,從拆借方提供資金的來源和要求看,它們大多都來自于銀行信貸。
因為貸款畢竟是要還的,所以,大多數貸款企業還是把資金安全放在首位,許多企業都只做拆借,而不直接投資。“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遠高出存貸款利息的融資利息,就成為無風險套利的完美工具,最吸引人,”張先生介紹說,“出資方與融資方對資金安全都有嚴格的協議、合同進行規定,只要不出現極端行情,比如連續跌停、無法砍倉的情況,資金安全一般都有保證。”此外,別以為拆借的利潤低,拆借方賺取的利息一般都有10%-20%。而從銀行貸款利息尚不到8%,去掉成本,利潤最多可到12%,不少公司的實體經營利潤率還不到10%,尤其是在金融危機還沒散去的形勢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