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付 剛 北京報道
盡管證監會三天里兩度澄清IPO(首次公開發行)暫不會重啟,市場依舊擔心創業板帶出的是IPO行將破繭,并很可能是在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中未妥善解決大小非問題的情況下,強行闖關的信息。
《華夏時報》記者4月初在針對3月大小非減持創歷史新高的采訪中注意到,多數研究大小非問題的學者、分析師都透露,目前監管層對大小非話題已避而不談,這很可能會讓A股在反彈道路上一直伴隨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呂隨啟向記者指出,當前熱議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中,不會有針對大小非問題的大動作,現在監管層已對大小非問題三緘其口。
結合二次發售機制等逾半年都未問世,很可能意味著,大小非難題將無解。
大成交量拉升減持量
在今年A股市場連創短期新高的“陽光”下,大小非陰影似乎已離投資者漸行漸遠。但實際上,大小非減持對市場構成的壓力一直存在。
2月滬深兩地股指沖高回落的背后,是大小非瘋狂套現10.19億股,創下去年6月中登公司按月披露大小非減持數據以來的最大單月減持量。且這一現象在3月份繼續被演繹。
3月大小非的實際解禁壓力并不及2月,但減持量卻創出歷史新高。記者查閱最新的Wind數據了解到,截至3月31日,3月份計有80家上市公司發布股東減持公告,85家大小非股東累計減持10.67億股,環比增長52.23%。
根據變動期間股價均價計算,3月大小非股東合計減持金額高達147.46億元,與2月相比,激增80.39億元。
為何在3月會出現如此集中的減持行為?
西南證券分析師張剛向記者指出,股指上升行情涌現的很多買盤,使得大規模減持條件具備。比如3月成交量比較大,減持量也就會較大。但他強調,這不會對市場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
潛移默化消耗做多力量
根據張剛的統計,4月份限售股解禁額度為2279億元,比3月減少584億元,是2008年6月以來單月解禁額度第二大的月份。且4月份解禁股數占總股本比例在5%以下的股東有63家,少于3月的104家,4月份解禁大非較多的特征十分明顯。
“4月大非較多,小非的份額相對較少,但這不意味4月的大小非解禁壓力就會小,因為從歷史上看,大非解禁套現也比較多,比比皆是。”
從張剛的研究看,由于解禁規模不是很大,當天都不會對股指構成直接下跌的影響。他的形象描述是——解禁股壓力是一點一點消耗做多的力量,是一個慢慢吞噬市場資金的過程。在他看來,這是產業資本在股票市場的套現行為,套現之后的資金未必會留在股市中。
呂隨啟也指出,大小非的問題導致市場流動性嚴重不足,正是因為大小非不斷的套現,使得股指現在遲遲上不去。
其中的邏輯是,大小非套現和上升到高點涌出的獲利盤“異曲同工”。假設沒有大小非問題,市場上漲的阻力就是獲利盤和解套盤,現在相當于所有的大小非都是獲利盤,且比獲利盤的“更恐怖”。這是因為,大小非持股成本很低,即使市場跌到很低,大小非套現動力比單純解套的動力也要大得多。
堆積“堰塞湖”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的大小非減持壓力并不完全是股權分置改革遺留的“老大難”,更大的一個解禁壓力來自IPO首發、增發配售等形成的“大小限”。
根據西南證券的數據統計,4月份股改限售股的解禁額度為1696億元,比上月的2698億元減少了1002億元,但首發、增發配售、定向增發等部分的解禁額度為583億元,遠高于3月份的165億元,是3月份的3倍多。
國海證券研究員鐘精騰研究的結果進一步顯示,從解禁壓力的時間看,IPO等形成的大小限解禁壓力才剛剛開始:2008年這部分解禁量僅303.14億股,而2009年解禁量高達4639.62億股,2010年解禁量也達到2878.29億股。
如何化解迅速攀升的大小限數據,不再向“堰塞湖”中增加新的壓力,正是目前市場關于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內容熱議的一個重要方向。
在張剛看來,解決IPO大小非需要在制度上進行嘗試。他認為,近期創業板的推出和對立立電子的重新審核,意味著今年年內重啟IPO已成定局,“但若市場整體走勢較弱,或仍有延后的可能”。
他強調,重啟IPO就要先改革發行制度,改革中除詢價機制方面,避免大量制造新增的限售股也很關鍵。張剛的一個解決之道是,可考慮在上市首日基本實現全流通,對主要股東和高管人員的套現比例則加以限制。“這樣可以實現上市首日的低溢價,也避免了后續不斷增加的限售股解禁壓力。”
大小非可能無解
去年夏天,證監會曾表態為緩解大小非減持壓力,將配套推出二次發售等機制,但時至今日,這些意在緩解大盤運行壓力的政策遲遲未有下文。呂隨啟透露,就他了解,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中針對大小非方向不會有大的動作。
他向記者描述了一個悖論:網上的民意調查顯示,60%到70%的人認為大小非問題是最大的問題,創業板排在最后,但監管層把創業板放在第一個解決的問題中,而大小非問題基本上不列入考慮范圍。
而最近在學界流行的一個“段子”似乎也在佐證監管層無意再出政策解決大小非問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學者向記者指出,最近一家機構召開了一個資本市場方向的論壇,監管高層也參加了是次會議,結果一聽要討論大小非問題,當即率領手下數名官員集體退場。
呂隨啟坦言,如果大家都不承認大小非問題,怎么會采取措施去“亡羊補牢”?在他看來,大小非問題不解決,IPO重啟就有難度。而如果IPO重啟后,新的大小非繼續進入市場,無疑是在堆積“堰塞湖”。
他強調,微觀經濟主體沒有能力解決大小非問題,而對以逐利為目的的主體而言,拿到大小非籌碼獲取暴利最重要,所以,受損害的主要群體將是二級市場普通投資者,他們將為此付出非常高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