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飛
創業板儲備項目不是沒有,而是太多了。盡管推出創業板還沒有實質性的動作,但僧多粥少的局面或難以避免。 《第一財經日報》昨日從部分活躍的創投機構了解到,在中小板排隊且手中有10個左右項目的機構不在少數,而這些機構手里達到創業板門檻的擬上市企業則更多。
達晨創投副總經理邵紅霞告訴記者,達晨去年投資了19個項目,目前有8個項目擬在中小板上市,其中有2~3個也有在創業板上市的意向。“去年9月以后,中小板就沒有新股發行,我們現在非常關注創業板何時推出。”邵紅霞說。
“我們這里從新能源,到互聯網,再到農業的成熟項目都有,準備申請在中小板上市的有5~10家,但你要問我哪些能上創業板,還真不好說。”南海成長基金執行合伙人、深圳同創偉業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偉鶴對記者說,“關鍵是創業板沒有具體的政策出來,不確定性的東西特別強。”
在鄭偉鶴看來,投資機構和擬上市企業急于了解的問題主要涉及三個方面:首先是按照去年征求意見的創業板管理辦法草案所設定的門檻,符合條件的上市項目相當多,監管部門在進行審核時依據什么標準來把關?業界的共識是創業板應支持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商業模式創新和國家的產業政策,但這些原則細化落實起來卻需要大量工作。
邵紅霞則對記者表示,盈利指標對于已有的創業板儲備項目來說早已不是問題,更重要的是持續、穩定的盈利能力。“我們希望把未來3到5年內都能穩定保持30%增長的項目推到創業板。”
其次是對于擬上市企業來說,中小板與創業板如何選擇也左右為難。在中小板排隊盡管漫長,但也有明確的預期;而創業板雖然可能是更快捷的上市途徑,卻因不確定性多而難以把握。
除了以上的近憂,鄭偉鶴對創業板也有遠慮。“創業板的上市門檻低,但是交易門檻卻會被提高。機構投資者對創業板是不會有太大興趣的,如果把中小散戶都擋在創業板外面,那么市場活躍度就不會高,這也會影響上市公司今后的再融資。”鄭偉鶴說。
優勢資本總裁吳克忠也有類似的擔憂。“國內證券市場的市場化程度還是不夠,缺少創新的融資工具。我擔心一些企業在創業板上市實現一次融資之后,因為缺乏后繼的融資,反而被扼殺了。這也是雖然創業板即將推出,但一些外資創投在發行人民幣基金方面仍然有顧慮的原因。”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