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交所北京代表:中國創業板應采取嚴監管模式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9日 07:24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中國創業板應采取嚴監管模式 ———專訪紐交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楊戈 證券時報記者張達 紐交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楊戈日前表示,創業板的推出對中國中小企業是一件好事,在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大環境下,創業板的推出需要謹慎,可以借鑒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創業板宜采取“低門檻、嚴監管”的模式建立,這對于保護投資者利益,保證市場健康穩定長遠發展非常必要。 楊戈是在“第四屆亞太投資峰會”間隙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作上述表示的。他還認為,中國企業在國內上市是主流,海外上市是長期趨勢和補充。 創業板應與主板互動 “對中國來講,由于以前A股的上市規則要求比較嚴格,如要求3年盈利等,很多比較年輕的企業達不到這樣的上市要求,這也是很多成長較快的創業企業都去海外上市的一個原因。”楊戈認為,創業板的推出填補了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塊空白,是非常必要的,對中國的年輕的中小企業是很好的事情。 他認為,長期來講,創業板會與主板市場形成很好的互動關系,規模較小的創業企業可以先在創業板上市,創業板與主板市場需要建立一個渠道,使在創業板上市后且發展比較好,達到主板市場上市規則要求的企業可以轉到主板市場去。 創業板需謹慎推出 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是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但是通常來講,對于一個新的事情,需要有一個逐漸摸索,循序漸進的完善的過程。楊戈認為,由于整個中國的資本市場歷史較短,與成熟的資本市場相比還比較年輕,在這種大環境下推出創業板市場需要謹慎。“一開始,創業板的設置可能與市場上某些人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謹慎推進是比較好的選擇。”他說。 據楊戈介紹,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建立和推出完全是市場行為推動的。以前美國只有紐約證券交易所,其上市門檻非常高,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出現了一大批新興的科技企業,它們需要上市,但是由于歷史短,盈利低甚至不盈利,達不到紐交所的上市要求,在這樣的龐大市場需求的背景下,美國證券商協會建立了納斯達克市場,目的就是來滿足這些新興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這完全是由市場推動的行為。 創業板應采取嚴監管模式 楊戈說,從國際經驗來看,創業板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監管非常寬松的模式,如倫敦的AIM市場,基本上不受證監會監管,而是交易所自我監管的市場,其上市門檻非常低,監管也非常寬松。另外,新加坡港剛推出的凱利板、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旗下的歐交所創業板都是采取交易所自我監管的模式。第二種模式是雖然上市門檻比較低,但監管比較嚴格,與主板市場的監管經常采取同樣的標準,如美國納斯達克市場。 “目前,在中國資本市場的大環境下,采取第二種模式建成創業板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楊戈說,因為整個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較短,比較年輕,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相對不是很成熟,所以一開始采取嚴監管的模式,對于保護投資者利益,保證市場健康穩定長遠發展是必要的。 中國企業國內上市是主流 創業板的推出是否會對中國企業選擇紐交所上市有影響呢?楊戈表示,紐交所從來沒有把中國資本市場看作競爭關系,長期來看,任何一個國家的上市主體、資本市場主體肯定是在國內,中國的企業國內上市肯定是主流,海外上市只能是一個補充。他認為,這一方面是政府的政策導向問題,另一方面是近兩年國內本土基金越來越活躍,它們的投資是以國內上市為目標的。此外,長遠來看,隨著人民幣可自由兌換,中國資本市場更加開放,對于資本退出沒有太多限制,外資基金投資的企業選擇在中國國內退出的會越來越多。 據了解,2006年和2007年是中國企業海外上市高峰,以去美國上市為例,2007年在美國IPO的中國企業有30個,融資總額超過50億美元,是以前若干年的總和。而從今年初到現在,一共只有2家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不過,現在準備到紐交所上市的中國公司還是比較多的,今年至少有50家公司在積極準備到美國上市,只是在等待合適的時機。”楊戈說。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