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險股遇難 105家機構在暴跌前夜逃遁中國平安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8日 04:09 理財周報
理財周報記者 張偉湘/文 中國平安(601318.SH)在上周成為千夫所指。1月21日,它發布了擬增發A股和發行分離交易可轉債的融資方案,如融資方案獲通過,其再融資規模將近1600億元,成為A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再融資。 受此消息震動,中國A股在兩天之內狂瀉11%,22日兩市上漲股票不足20家。 中國平安自己也未能逃過此劫,連續兩天跌停,同時還拖累了其他兩大保險股中國人壽(601628.SH)和中國太保(601601.SH),三者命運相差無幾。理財周報記者仔細分析資金流向后發現,早在1月22日之前的三個星期里,包括券商和基金在內的機構已經很有步驟地大量減倉,撤離保險股板塊。 暴跌前三周機構拋兩成平安籌碼 中國平安的再融資計劃據傳與兩項龐大的海外收購有關。一項是斥資約138億美元收購全球保險巨頭英國保誠集團不超過50%的股權,一項是收購歐洲最大銀行集團匯豐下屬匯豐控股約5%的股權。 為此,中國平安擬公開增發不超過12億股,同時擬發行分離交易可轉債不超過412億元。兩項合計約1600億元,正是海外收購的最基本資金要求。 雖然這兩項收購至今未得到各方證實,但是,股市的反應卻異常激烈。消息發布的星期一,中國平安的股價就收低約10元,第二天又跳空低開,缺口高達4元,在星期三,隨著股市稍微回暖,中國平安的股價才喘定。 據Panlv數據顯示,自1月21日至1月24日的短短4個交易日內,中國平安的流出資金就達到38.3億余元,流入資金約30.8億余元,凈流出約8億元。流出資金中,機構占了相當比例。上證所數據也顯示,1月22日,賣盤力量遠大于買盤,兩個超過5000手的賣盤至少有一個可以證實來自機構席位。 機構資金在股價大跌時流出并沒有什么特別意義。由于機構建倉成本相對較低,即使股價下跌,機構也能確保自己的利潤。但是,如果這些資金在大跌前就有計劃地撤離,那就頗有點耐人尋味了。中國平安的機構資金,在1月21日前的撤離速度,幾乎是以一個星期消失10家機構進行的。 據上證所授權發布的Topview數據顯示:去年12月28日,超過330家機構持有中國平安約62.8%股權;今年1月3日,持股機構縮減為253家,持股比例下降至57.3%;1月11日,機構再次縮減為243家,持股比例下降至53%。在大跌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1月18日,持股機構已縮減至225家,持股比例首次低于50%,僅有46.3%。 如果從這個角度分析,似乎有些機構在中國平安發布再融資消息前半個月就得到了訊息。機構和散戶籌碼的轉換變得很有效率,數據顯示,自去年12月28日至今年1月18日,散戶手中的籌碼約上升了10%,這也意味著,機構減少的兩成籌碼中,至少有一半被散戶接手。 這一幕,與中國石油和中國鋁業何其相似,經過機構連續減持,前者的機構持倉才3%,后者才4%。眾多散戶變為機構的買單對象。 機構撤離中國人壽跑得更快 中國平安的機構持倉現狀也可以從香港市場得到佐證。1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數大漲2000多點,與港股漲幅完全一致的盈富基金都上漲了超過10%,但中國平安H股(2318.HK)的漲幅卻遠遠低于H股成分股平均9%的漲幅。1月24日,港股大跌,中國平安跌幅又大于其他H股。 在1月18日之前,據香港聯交所數據顯示,在保險股中,中國平安是唯一沒有海外投行大手增持的個股。如果以超過50億港元作為大手增持的標準,大概只有中國人壽H股(2628.HK)才能做到。1月上旬,德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德意志銀行和比利時最大的商業銀行KBC曾聯手增持中國人壽超過100億港元。 但是,中國人壽A股(601628.SH)的命運和另兩只保險股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并無二致。某種程度上,中國人壽機構撤退的速度比中國平安還快。 據Topview數據顯示,去年12月中旬,機構約持有中國人壽約60%股權,這一比例一直維持至去年年底。但是,自今年年初開始,機構持股急劇下降:1月11日,機構持股約33%,1月21日,機構持股不足30%,短短的三周內,機構消失了近40家,持股比例銳減30%。 保險股中唯一的例外是中國太保(601601.SH),其1月初的機構約10%,1月中旬才減少了3%,目前還有70多家機構持有中國太保股權。然而,機構的這種堅持也有些微妙,在中國太保上市后,機構曾有過瘋狂的減持,現在留下的機構數量與其他保險股相比其實并不算多。 資金可能流入其他金融股 那么,從保險板塊撤出的資金又到哪里去了? 據Panlv數據顯示,除了中國平安流出過億資金外,中國人壽凈流出約4億元資金,中國太保凈流出約3億元。三大保險股自1月21日至1月24日流出的資金約15億元。 盤面中的一個信號值得關注,1月22日,工商銀行(601398.SH)超過1萬手的買盤竟然有8個,最大的買盤買入7萬多手,除了機構,其他投資者絕對沒有這種力量。而中國國航(601111.SH)也出現異動,超過5000手的買盤居然在開市一個小時后的10分鐘內連續出現,總數約有10個。在1月21日至1月24日交易時段內,工商銀行的資金凈流出額是幾乎所有金融權重股中最小的,只有約1.5億元。某種跡象表明,流出保險板塊的資金可能進入了其他金融股。 更耐人尋味的是,在香港市場,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的經紀商席位上除了平時常見的里昂、瑞信和法國巴黎銀行外,還罕見地出現了中保集團的身影,中保集團在香港聯交所擁有“3410”至“3419”系列的10個經紀商交易號,買入中國人壽時使用了“3418”席位,買入中國平安則用了“3419”席位。但是,由于信息披露限制,理財周報記者未能獲悉中保集團席位動用的資金和買入的數量。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 歡迎訂閱《理財周報》!訂閱電話:020-87385997(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郵發代號:45-138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