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趙洋
自年初開始,關于紅籌股回歸A股市場的消息從未間斷,紅籌回歸已為眾望所歸。日前結束的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美雙方在金融服務業開放領域達成多項共識,包括中方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公司包括銀行發行人民幣計價的股票。業內人士認為,盡管“外商投資公司”并非指“外國公司”,但這一政策的貫徹落實無形中或將成為紅籌回歸的推手,紅籌回A明年有望破題。
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達成的“允許外商投資公司發行A股”,這一消息剛一公布,隨即引起各界關注。而其中,就“外商投資公司”屬性與定義,成為不少業內人士爭論的問題。西南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周到指出,根據相關規定,我的理解是,外商投資公司應包括: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即中外合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資公司屬于中國公司,與外國公司的法律地位截然不同。這也意味著,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并未涉及外國公司發行A股的問題。
顯然,外商投資公司發A不等于境外注冊的外國公司發A。不過,對于市場熱盼許久的紅籌股,在這一大背景下,依然讓投資者有了更多期待。
按照香港的理解,紅籌股是指“在中國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帶有中國大陸概念的股票”,嚴格意義上就是中資控股、業務在國內的外資股。周到同樣指出,按《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二條“外國公司是指依照外國法律在中國境外設立的公司”的定義,中國移動、中國海洋石油、中銀香港等紅籌公司屬于外國公司。
從歷史上看,紅籌公司借道香港市場走向國際融資主要在上世紀90年代。這些以“窗口公司”為背景的紅籌公司在當時國內資本市場規模有限的情況下,取道香港,發揮了重要的融資平臺功能。相關統計顯示,1992至1999年,紅籌公司共募集資金超過135億美元。其間有兩個階段發展迅速,分別是1993至1994年和1996至1997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不少行業的龍頭公司成為紅籌股,如中國移動、中國海洋石油等,F在香港市場有91家紅籌公司,在香港市場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隨著國內資本市場各項改革的逐漸深入,資本市場各項功能得以正常發揮,市場的繁榮發展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外游子”回歸,而上交所打造藍籌股市場的目標更是在2007年加速了這一進程。H股公司中的龍頭相繼回歸,如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神華、建設銀行、中國石油等。在這些大型H股龍頭公司的集體回歸的同時,市場也在企盼紅籌龍頭的回歸。
“紅籌也算境外注冊的外國公司,所以可以說我們正在研究這些公司的‘回A’問題。其他的境外注冊的外國公司怎樣發A股,我們目前沒有開始研究。”一位證監會人士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表示。
此前的各種跡象表明,管理層已將這一問題提上議程。早在今年年中,中國證監會向部分券商下發了一份名為《境外中資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點辦法(草案)》,其中規定紅籌公司申請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應滿足四個條件:股票已在香港證交所上市交易一年以上;股票市值不低于200億港元;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凈利潤不低于20億港元;50%以上的經營性資產在境內,或者50%以上的利潤來源于境內業務。
據此條件,根據相關統計,在香港上市的91只紅籌股中滿足條件的有中國移動、中國海洋石油、中國網通等十幾只。這些公司的總市值較大,占到全部91只紅籌股總市值的八成左右。市場人士預期有望首先回歸的包括中國移動、中國網通、中海油等。而這一預期在2007年未能成行,成為明年市場的一大看點。
此前有監管層人士表示,由于紅籌公司實質是境外注冊的公司,它們在中國資本市場直接上市將為未來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上市提供很好的范本。如果走到這一步,A股市場將真正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市場,中國經濟和中國資本市場對世界的影響力,將不可同日而語。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